摘要:近年来,华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不断加强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等数字化建设,形成基于数字化转型的继续教育“五双”融合教学模式,探索适应成人学习者特点的继续教育新路径。
近年来,华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不断加强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等数字化建设,形成基于数字化转型的继续教育“五双”融合教学模式,探索适应成人学习者特点的继续教育新路径。
文/在线学习新媒体撰稿人 王霖
当渤海的风拂过冀东大地,当百年学府的钟声穿越时光长廊,华北理工大学正凭借其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创新活力,在继续教育的广阔天地间书写着服务区域、赋能产业的生动篇章。作为全国较早开办继续教育的普通高校之一,华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充分依托学校“工、医为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优势,立足矿冶、医疗等特色专业领域,构建了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首钢、河钢等钢铁行业龙头企业及多家医疗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直击产业、行业人才培养痛点,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服务,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等深入联合,打造了覆盖人才培养全链条的协同育人体系。”华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志国与本刊对话时表示,2019年以来,学校共培养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近6万人,培训非学历教育学员3万余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有效服务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华北理工大学新华道校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技术培训班”正在授课,培训班采取“理论授课+典型案例分析”模式,围绕磁电选矿、重力选矿、矿物化学处理技术、矿区生态修复等内容开设相关课程。这一为期8个月的培训,不仅重视理论教学,而且组织学员到矿山实地观摩,以提升学员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这是华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矿业工程学院与承德京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依托矿业、冶金等学科优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缩影。
王志国表示,近年来,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拓办学途径,构建了校地联合、校企联合、校际联合、学校与行业联合等多种办学模式。
校地联合,助力地方人才培养。学院积极与石家庄、唐山等地方政府开展合作,紧密围绕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需求,定制专项培训项目。如,与唐山市滦州市、曹妃甸区、古冶区、路北区等县区合作开展党政干部、企业干部培训;与社区联合,创新培训模式,合作开展养老护理系列培训以及开设全民终身学习公益课项目,助力唐山学习型城市建设等。
校企联合,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学院先后与首钢集团、河钢集团、河钢集团唐钢公司、鑫达集团、敬业集团、唐山电力公司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量身定制“一企一策”培训方案与培训课程,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开设常态化培训、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管理技能提升培训等课程,为企业培育高技术人才,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校际联合,推进三教统筹协同创新。学院一方面积极参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河北省成人教育协会以及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继续教育发展共同体等社会组织,探索校际合作机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与东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省内骨干院校合作开展平台建设、资源建设、支持服务、教学研究等,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统筹推进区域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校行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学院积极与煤炭、地矿、医疗等行业相关主管部门合作,开展了河北省乡村医生培训、河北省公共卫生高级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全国矿山医疗救护骨干队伍现场应急救援培训以及地矿部门技术人员转型能力提升培训等项目,培养紧缺、骨干型技术人才。
2024年全国矿山医疗救护骨干队伍培训班开班仪式
“继续教育改革是新时代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数字化转型,则是驱动这场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引擎。”王志国表示。2023年以来,华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了多场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题研讨会,聚焦教学平台升级、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拓展以及新技术应用落地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早在2006年,学校便开始设计、构建以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为核心的成人教育网络化建设模式,并于2008年启动首批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工作。多年来,从网课资源信息化模式、网络化导学模式到混合教学模式,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教学体系。王志国表示,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等数字化建设,形成基于数字化转型的继续教育“五双”融合教学模式,探索适应成人学习者特点的继续教育新路径。
一是“现实+虚拟”双空间融合,实现教学模式数字化。构建以数字化学习场景为主体的融合教学模式,包括自主学习、面授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支持服务等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空间融合。二是“学历+非学历”双平台融合,实现学习环境数字化。建设教学支持服务一体化学历继续教育平台,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线上教学空间;依托非学历教育平台知识更新工程资源优势,建立技能学分互换机制,融合平台共享数据,推动“学历+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自建+共享”双路径推进,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确立“核心骨干课自建,专业基础课、选修课校内外共建共享,职业能力提升课程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保证资源供给。从2012年正式上线网络化教学平台以来,陆续上线各类网络课程学习资源600余门,共享非学历教育职业能力提升资源近千门,课程覆盖率达90%以上。四是“流程+数据”双引擎驱动,实现教学管理数字化。线下业务流程与线上业务流程融合,建立工作流程标准化管理系统,数据融通,提升管理效率。五是“线上+线下”双渠道协同,实现质量监控数字化。构建了包含课堂教学质量、网络教学支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教学质量、教学资源质量、站点教学质量等基本监控要素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实现多维度质量监控。
“以非学历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模式为例,该模式由面授培训、在线培训、多样化学习形式、辅导答疑、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等模块构成。”王志国介绍,该模式已在“区块链技术赋能供应链管理创新”高级研修班、敬业集团技术类干部培训班等项目中实践应用,受益学员达2000余人。特别是通过同步在线培训模式、异步在线培训模式、混合在线培训模式等组建在线课堂,既满足集体研修、知识讲授、案例分析等培训活动需要,又契合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
2024年,华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与由北京科技大学牵头组建的“‘三链协同’发展下的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继续教育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获批,学校成为继续教育发展共同体第一批实验校。该项目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的继续教育协同发展品牌,发挥各学校优势,加强合作交流,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继续教育学院以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宗旨,创新非学历教育发展模式。”王志国表示,当前,学院构建了覆盖多学科领域、多层次培养的课程/培训体系,采用线上线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高层次培训项目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8年和2020年,学校先后获批省级、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而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关键是加强顶层设计。”王志国介绍,一方面,学校积极推进基地的软硬件建设,完善高清录播教室、多功能互动教室、智慧教室等硬件设施,建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培训平台,构建了覆盖65个专业领域、千余门课程的数字化资源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工程项目。2023年,学校入选人社部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人工智能工程职业、智能制造工程职业和数字化管理师职业”培训机构,推进数字技术人才队伍建设;2025年,“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能力提升”“碳达峰碳中和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国家级高级研修项目获得人社部立项,有效衔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
此外,依托社会需求,学院灵活举办专题培训,如订单培养、送培上门等服务,目前开设理工类、经管类、文史类、法学类、艺术类和医学类的高层次培训项目90余项,近年来开展各类培训200余期。
王志国表示,未来,学院将持续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步伐,提高培养质量,打造精品项目,丰富终身教育内容,培养一批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力争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8月刊(总第117期)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