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榜单最刺眼的不是吉利涨了三成,而是比亚迪第一次把“下滑”两个字写在自己脸上,39.63万辆虽然仍把对手甩在身后,但数字背后藏着一把把明刀:Model Y降到24.99万那天,唐EV的订单系统突然安静了;问界M7交付3.5万辆那天,护卫舰07的展厅流量被腰斩
9月榜单最刺眼的不是吉利涨了三成,而是比亚迪第一次把“下滑”两个字写在自己脸上,39.63万辆虽然仍把对手甩在身后,但数字背后藏着一把把明刀:Model Y降到24.99万那天,唐EV的订单系统突然安静了;问界M7交付3.5万辆那天,护卫舰07的展厅流量被腰斩。
比亚迪不是没料到,它早把豹5、仰望U8摆进商场拉高溢价,可20-30万元主战场被华为和特斯拉联手撕开,利润最肥的区间失血,高端增量暂时补不上缺口,于是出现“总量第一、增幅负号”的怪相。
它想保住规模,只能把秦PLUS DM-i再往下探,单车利润继续变薄,这就是价格战里最难受的“以价换量”陷阱。
吉利瞅准的正是这个陷阱。
银河L6把入门价钉在11.58万,比秦PLUS DM-i低出四千元,电池多给两度,纯电里程多18公里,3.5万辆销量直接把A级混动轿车销冠抢走。
银河L7同步打出“纯电续航115公里+3挡DHT”技术牌,3.4万辆销量让宋Pro DM-i的终端优惠从五千加到一万二。
吉利在混动赛道押注“高电量+多挡位”,就是算准了消费者对“省油+高速不失速”的焦虑,用技术参数制造差异,避开比亚迪“低价即正义”的火力区,所以它能做到新能源占比六成,单车均价却稳在13万以上,利润表比销量表更好看。
长安的打法更干脆:深蓝S7用增程版本把纯电续航标到200公里,起售价16.99万,当天就把比亚迪宋PLUS DM-i的潜在用户拉去试驾;启源A07把C级纯电轿车压到16.99万,比汉EV便宜四万,直接打掉“买大车必须多掏钱”的旧认知;阿维塔12还没交付就锁单2万,用华为ADS 2.0+宁德麒麟电池把均价抬到35万,替长安在高端市场先占个坑。
三品牌阶梯排布,8.89万辆新能源销量里单车均价同比提升1.8万,长安用“尺寸降维+价格腰斩”的老办法,在新能源时代重演了一次“逸动打桑塔纳”的经典战役。
奇瑞的51.4%出口占比看似风光,可欧洲对中国电车反补贴调查那天,星途在西班牙的订单瞬间冻结两千台。
国内新能源增速掉到17%,智界S7交付慢、iCAR 03渠道少,新能源月销占比只有26%,远低于行业35%的及格线。
它想把国外赚到的欧元换成国内新能源销量,可国内消费者认的是价格和智能化,不是发动机热效率。
奇瑞急需把出口利润砸进渠道补贴和智能座舱,否则明年国内份额会被长安、吉利继续蚕食。
长城9月回涨23%,坦克300混动版贡献最大,单车毛利仍过25%,可哈弗H6新能源版月销只有四千,不及宋PLUS DM-i单周销量。
长城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节奏:当对手把插混轿车做到11万时,它还在15万区间讲“越野基因”;当城市用户要的是纯电续航200公里时,它给的是100公里+机械四驱。
利润保住了,规模掉队了,2025年新能源占比目标40%,现在看像挂在墙上的口号。
10月已经过半,比亚迪如果继续让主品牌失血,它只能把仰望、方程豹提前下放技术,用“易四方”“DMO”去25万元市场打吉利、长安的新品;吉利银河L5、领克08 EM-P已经排产,目标就是不给比亚迪喘息;长安深蓝S7i、启源A05把价格继续下压,准备把混动入门价打到10万以内。
年底冲量季,谁再降价一次,谁就能把对手的负增幅写大一个百分点。
市场不会记住第二名,但会记住谁先把“同比下滑”变成“同比暴增”。
降价换销量到底是毒药还是解药,你觉得比亚迪敢不敢再降一万?
来源:开朗漂流瓶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