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丹有个叫麦洛维的大坝,横在尼罗河上,比中国三峡大坝长三倍。美国日本专家看了都说这工程没法干,结果中国工人用了不到七年就建成了。这事儿现在苏丹人都知道,成了他们国家的地标。
苏丹有个叫麦洛维的大坝,横在尼罗河上,比中国三峡大坝长三倍。美国日本专家看了都说这工程没法干,结果中国工人用了不到七年就建成了。这事儿现在苏丹人都知道,成了他们国家的地标。
苏丹北边全是沙漠,年降雨量才50毫米,南边雨季发大水又淹庄稼。全国六成人晚上只能点油灯,种地全靠天,收入没保障。修大坝成了救命稻草,但外国公司算了算,至少得二十年才能干完。
中国团队来了后直接开干,带着经验和技术过来。工地常年四十多度,地表像火炉,材料容易变形。河床底下有的地方是软泥,有的硬得像石头,挖地基时差点停工。后来中国工程师研究出新配方混凝土,在高温下也能用。地基不稳就用高压喷射技术加固,还在现场建了临时工厂生产建材,省了不少麻烦。
大坝修好后全长九千二百多米,蓄水一百二十多亿立方米,等于存了五十万个奥运泳池的水。旱季能灌溉一百多万亩农田,雨季还能防洪水。发电量一年四十多亿度,给近一半的家庭供了电。以前黑灯瞎火的农村,现在晚上也能看电视了。
像匈牙利塞尔维亚修火车轨道也是一样,欧洲公司报价太高拖了好多年。中国一接手,四年就把时速从四十提到两百公里。当地人坐车去首都的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天天夸中国效率高。
苏丹现在支持中国的声音多了,两国贸易和技术合作也越来越多。大坝修好了,中国企业接着帮苏丹建电厂、公路,工人还教当地人技术。有苏丹农民说,以前靠天吃饭赚不够钱,现在种棉花年收入翻了好几倍。
大坝边上还留了鱼道,让鱼能正常洄游产卵。施工区周围多种树挡风沙,土不那么容易流失了。后来这些建设经验被埃及、埃塞俄比亚学去,用来搞自己的水利工程。
中国人出去干工程,带团队、带技术还带钱,干完就教当地人自己维护。匈塞铁路修完后,塞尔维亚请中国帮忙培训技术人员。现在欧洲不少基建项目招标时,都有中国公司的名字了。
麦洛维大坝底下埋着水管,能同时供应三个城市的用水。苏丹政府官员说,这水够用五十年,以后干旱再也不怕了。发电厂旁边建了学校,工人孩子不用跑远路上学。有个老师说,孩子们现在写作文都爱写大坝故事。
非洲其他国来看过麦洛维,赞比亚、肯尼亚都想学。中国公司正在坦桑尼亚修水电站,安哥拉也签了公路合同样本。有记者问为啥中国效率这么高,工程师说无非就是把活儿分细,每天盯紧进度,大家加班加点往前赶。
苏丹老一辈人记得以前发洪水淹死过人,现在大坝能拦住百年一遇的洪水。年轻人觉得活在新时代,用手机上网找工作,开直播卖本地特产。有主播在大坝边上直播,说这就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工程。
中国工人撤场前给苏丹留了运维手册,每个设备保养周期都写得清清楚楚。当地雇了三十多人专门巡检,定期检查裂缝和渗水。有工程师留下当顾问,远程指导处理突发故障。
这种工程花的钱都是贷款,苏丹每年还一点,分三十年结清。不过现在农业收入增加了,还债压力没以前那么大。有经济专家算过账,大坝带来的经济效益,二十年就能回本。
中国企业出去干活,工人住活动板房,伙食是中餐西餐搭配。苏丹司机学会开重型设备,月工资涨了一倍。有个司机说以前在工地搬砖,现在会开挖掘机了,准备考专业证书。
匈塞铁路通车那天,很多塞尔维亚老人坐着火车去看孩子,以前要坐一整天大巴,现在三小时就到了。有老太太在车站哭着说,终于等到这天。站台上挂了中塞双语感谢牌,写着“感谢中国建设者”。
苏丹政府现在每年举办大坝开放日,学生集体参观了解水利知识。有家长专门带孩子来看,说这就是国家发展的见证。大坝上游漂着钓鱼船,下游农田一片绿油油,对比特别明显。
中国企业在全球修的工程,从南美洲到中东再到东欧,基本都是按这个模式运作。先实地考察定方案,再培训当地人一起施工,最后移交时不光给钥匙,还教怎么修理和保养。这种模式让中国基建队越来越受欢迎。
现在尼罗河上的大坝能看见中苏合建的铭文,每年雨季开始前都有检修。苏丹水利部门定期抽水样检测,水质一直保持良好状态。当地环保组织说,鱼群数量比修坝前还多了两成。
来源:勇敢向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