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上座率假象:西贝喂饱了消费者的贪便宜心,饿了品牌未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9:49 1

摘要:10月10日中午,第一财经记者在北上广深多家西贝门店看到,曾经象征“25分钟上齐菜”的蓝色沙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10分钟上齐”的实效——点单后十分钟,羊肉串和番茄浇汁莜面就端上了桌。店员说“都是现做的”,但消费者盯着的,可能不是后厨的锅铲,而是手机里刚领到

西贝的沙漏计时器消失了。

10月10日中午,第一财经记者在北上广深多家西贝门店看到,曾经象征“25分钟上齐菜”的蓝色沙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10分钟上齐”的实效——点单后十分钟,羊肉串和番茄浇汁莜面就端上了桌。店员说“都是现做的”,但消费者盯着的,可能不是后厨的锅铲,而是手机里刚领到的50元代金券。

节后的西贝,正上演一场“冰火两重天”:午餐上座率约50%,比预制菜风波时的“门可罗雀”回暖不少,但较假期80%的排队盛况下滑明显;烤鸭半天售罄,一天只卖5-6只却成了“爆款”;更扎眼的是,“消费满50送50”的代金券像潮水般涌来,闲鱼上甚至有人50元倒卖100元额度券。

这场由优惠券撑起的“复苏”,到底是餐饮巨头的绝地反击,还是饮鸩止渴的危险游戏?

一、50%上座率与“薅券狂欢”:消费者用脚投票的“便宜经济学”

“满50送50,相当于吃一百块只花五十?”10月10日中午,上海某西贝门店,带着孩子的张女士边翻菜单边算。她手机里躺着3张50元代金券,是上周消费满150元领的,“今天花100元,又能领2张,下次还能来。”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西贝门店上演。第一财经记者观察到,节后到店客人中,超六成会主动询问“怎么领券”,结账时必核对待金券使用规则。店员直言:“现在客人都是冲着券来的,没券的时候,中午上座率也就三成。”

代金券的魔力,从数据里能窥见一二。9月24日西贝首次发100元券后,假期上座率冲至80%;10月9日推出“满50送50”后,节后首日部分门店午餐上座率回升至50%。但这50%的客流,本质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集体涌入——他们不是冲着莜面的麦香,而是冲着“50元当100元花”的便宜。

更耐人寻味的是“二手券市场”的火热。第一财经报道,闲鱼上西贝100元券被炒到50-60元,黄牛批量收购再倒卖。有消费者算过账:花50元买券,点100元菜,实际支付50元,相当于“五折吃西贝”。这种“薅羊毛”的快感,让不少人忽略了一个问题:正常价格时,你愿意为西贝买单吗?

西贝似乎也知道答案。所以它不敢停券——从“到店送100元”到“满50送50”,促销力度层层加码,像给沙漠里的人递水,喝惯了免费的,谁还愿意掏钱买?

二、沙漏停了,信任的沙漏还在漏:从“现做”声明到10分钟上齐的矛盾

“没有预制菜,都是现做的。”面对记者追问,西贝店员的回答斩钉截铁。但后厨的实际操作,却透着“效率优先”的痕迹——10分钟上齐的菜品,真的能做到“纯现做”?

熟悉餐饮行业的人知道,10分钟出餐速度,要么依赖预制菜(提前加工半成品),要么极致压缩备餐流程。西贝作为“西北菜代表”,主打莜面、羊肉串等,理论上现做耗时更长:莜面需要和面、制卷、蒸熟,羊肉串需现切现穿现烤。若真“纯现做”,10分钟上齐几乎不可能。

这就暴露了一个核心矛盾:预制菜风波后,西贝想通过“现做”声明重建信任,却又用“10分钟上齐”证明效率,两者本质上相互冲突。消费者不是傻子,当店员说“没有预制菜”时,他们看到的是“快得不像现做”的菜品;当品牌强调“现做”时,他们又会用“为什么比预制菜还快”的疑问自我验证。

更微妙的是“烤鸭售罄”。店员说“一天卖5-6只,上午就没了”,听起来是“人气旺”,但细想:一家连锁餐饮门店,烤鸭日售仅5-6只,更像是“饥饿营销”的小把戏——用限量制造稀缺感,掩盖真实客流不足。毕竟,若真“火爆”,为何不多备几只?

三、代金券是止痛药,治不了信任的炎症

餐饮行业有个共识:促销是“救急方”,不是“长效药”。西贝靠代金券拉回50%上座率,短期看是“止血成功”,但长期代价正在累积。

首先是利润的“失血”。“满50送50”相当于直接打五折,再叠加食材、人工、房租成本,西贝的利润率可能已逼近红线。有餐饮从业者算过账:西北菜毛利约60%,五折后毛利仅剩10%,若再扣除15%的运营成本,实际是“赔本赚吆喝”。

其次是品牌价值的“稀释”。西贝曾以“高端西北菜”定位,客单价80-100元。如今靠50元券拉客,相当于主动将客群下沉到“价格敏感型”,与自身“健康、品质”的品牌调性背道而驰。当消费者习惯了“50元吃西贝”,未来恢复原价时,客流可能再次断崖式下滑——就像习惯了打折的人,很难接受原价买东西。

更危险的是“信任依赖症”。预制菜风波的本质,是消费者对“品牌坦诚度”的质疑:你说“现做”,到底是不是真的?西贝的应对不是“透明化预制菜使用”(比如明确标注哪些菜品预制、哪些现做),而是用代金券转移矛盾——试图用“便宜”让消费者忘记“信任”的问题。但信任的窟窿,从来不是靠价格能填满的。

四、餐饮巨头的“三角困局”:效率、信任与利润如何平衡?

西贝的困境,也是整个餐饮行业的缩影:当效率(预制菜、快上餐)、信任(消费者感知)、利润(价格与成本)形成“三角困局”,品牌该如何破局?

预制菜本身无罪。它能提升出餐效率、降低成本,是餐饮规模化的必然选择。消费者反感的不是“预制菜”,而是“被欺骗”——明明用了预制菜却谎称“现做”,明明是半成品却收“现做”的钱。比如海底捞明确标注“部分菜品含预制成分”,反而收获理解;老乡鸡公开后厨直播,用“透明”重建信任。

西贝的正确姿势,或许不是“一刀切否认预制菜”,而是“坦诚+分层”:基础菜品(如莜面、凉菜)可适度预制,保证效率;特色菜品(如烤鸭、羊肉串)坚持现做,突出品质;同时公开预制菜使用情况,让消费者“知情选择”。

更重要的是“价值锚定”。餐饮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产品+体验”,而非“价格”。西贝的莜面、羊肉本是差异化优势,若能在食材溯源(如“内蒙古草原羊”)、烹饪工艺(如“古法莜面制作”)上做深,打造“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单纯降价更有意义。就像消费者愿意为“茅台”的品牌溢价买单,真正的餐饮巨头,靠的是“价值认同”,而非“价格妥协”。

结语:西贝的沙漏,该对准“内功”了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曾说:“餐饮的本质是好吃,其他都是锦上添花。”如今看来,“好吃”之外,“可信”同样重要。

节后50%的上座率,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消费者对“便宜”的本能追逐,也照出了西贝在信任重建上的“偷懒”——用代金券躲问题,用促销掩矛盾。但餐饮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谁的券更便宜”,而是“谁能让消费者愿意为价值买单”。

沙漏计时器可以取消,但西贝真正该盯着的“沙漏”,是信任的流失速度。当代金券的潮水退去,能支撑品牌的,唯有产品的硬实力和消费者的真信任。这门“内功”,西贝该好好练了。

毕竟,靠优惠券续命的游戏,玩得了一时,玩不了一世。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