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梯队,首先排除特斯拉!”2025 年 8 月《中国智驾战力天梯榜(城区 NOA 总榜)》的发布,让智能驾驶市场的竞争格局彻底清晰。华为系车型以 97.18 分的均分稳居榜首,问界、智界、阿维塔等品牌紧随其后;而曾凭借视觉方案 “封神” 的特斯拉,仅以 8
“第一梯队,首先排除特斯拉!”2025 年 8 月《中国智驾战力天梯榜(城区 NOA 总榜)》的发布,让智能驾驶市场的竞争格局彻底清晰。华为系车型以 97.18 分的均分稳居榜首,问界、智界、阿维塔等品牌紧随其后;而曾凭借视觉方案 “封神” 的特斯拉,仅以 81.87 分排在第 6 位,被不少网友调侃 “连小米都追平了”。这份榜单不仅揭示了各品牌智驾技术的差距,更折射出用户对 “安全、实用” 的智驾需求 —— 毕竟在城区复杂路况下,“分数高” 不如 “用得放心”。
先看榜单里的 “头部阵营”,华为系的统治力几乎没有悬念。搭载华为激光雷达方案的车型包揽了多个高分:阿维塔以 99.62 分成为单一品牌最高分,问界 96.52 分、智界 96.14 分紧随其后,即便是相对小众的岚图也拿到了 103.44 分(注:数据标注 *,可能为特定场景测试结果)。能有这样的成绩,核心在于华为 ADS 系统对城区复杂路况的适配能力 —— 有问界 M9 车主分享,自己 7 月智驾领航里程占总里程 72%,“在菜市场门口的拥堵路段,系统能精准识别横穿马路的行人、违规停放的电动车,比我自己开还淡定”。这种 “全场景感知 + 稳健决策” 的表现,正是华为能霸榜的关键。
排在第二、三位的 Momenta 方案(96.48 分)和理想方案(94.33 分),则走了 “差异化路线”。Momenta 凭借与智己、腾势的合作,在 “高精地图覆盖不足” 的路段仍能保持稳定表现,有智己车主反馈 “回老家的乡道上,系统也能准确判断对向车辆,不会像某些品牌那样频繁退出”;理想则聚焦家庭用户需求,智驾系统更侧重 “舒适性”,比如过减速带时会提前减速,避免急刹让后排乘客不适,这种 “场景化优化” 让它收获了不少家庭用户的认可。
最让人意外的是小鹏 —— 它同时凭借激光雷达方案(100.11 分)和视觉方案(88.87 分)拿下第四、五位,成为榜单里 “双方案开花” 的独一家。小鹏的激光雷达方案在 “无保护左转”“连续弯道” 等难点场景表现突出,有测试者提到 “在重庆的盘山公路上,系统能提前识别盲区来车,转向时机比老司机还准”;而视觉方案虽分数稍低,但胜在成本可控,适合预算有限的用户,这种 “高低搭配” 的策略,让小鹏覆盖了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再看争议最大的特斯拉:81.87 分的成绩不仅排在第 6 位,还被小米(81.51 分)追平,这与它 “智驾鼻祖” 的身份形成强烈反差。网友吐槽的核心问题集中在 “视觉方案的局限性”:“高速上遇到矮小的雪糕筒,特斯拉经常识别不及时,得手动刹车;而华为的激光雷达能提前 100 米就探测到,安全感差太多。” 更关键的是,特斯拉在城区复杂路况下的 “误判率” 较高,比如会把路边的隔离桩误识别为障碍物,导致频繁减速,影响驾驶体验。有特斯拉车主无奈表示:“现在只敢在高速用智驾,城区还是自己开更省心。”
榜单之外,用户的真实反馈更能反映智驾的 “实用性”。一方面,华为系车型的高使用率印证了其可靠性 —— 有问界车主晒出 7 月行车报告:智驾总里程 2432km,占总时长 58%,“每天通勤 40 公里,基本全程开智驾,一年下来能省不少精力”;另一方面,智驾事故也给行业敲响警钟:第二届华为智驾大师赛中,冠军车主因智驾系统误判导致车毁人伤,第三名车主在高速超车时被油罐车剐蹭,这些案例提醒用户 “智驾不是自动驾驶,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
还有一些 “冷知识” 藏在评论区:不少用户提到 “路上开智驾的车,华为问界占比最高”,甚至调侃 “敢在高速上放松警惕的,基本都是问界车主”;而特斯拉车主则更 “谨慎”,“嘴上说智驾好用,实际很少长时间开启”。这种差异背后,是不同品牌智驾系统给用户的 “安全感阈值”—— 华为的激光雷达方案因感知范围更广、误判率更低,让用户更敢放心使用;而特斯拉的视觉方案受限于环境光线、遮挡物等因素,用户心里始终 “没底”。
当然,榜单也存在争议。有网友质疑 “这是充值榜”,认为部分品牌的分数 “虚高”;也有人指出 “榜单测试场景有限,实际路况比测试复杂得多”。比如蔚来(76.02 分)、极氪(74.80 分)等品牌分数偏低,并非技术不行,而是测试次数不足(累计测试不达 3 次),未能完全展现真实实力。不过,从整体趋势来看,榜单还是反映了一个核心结论:激光雷达方案已成为高端智驾的 “标配”,它能有效弥补视觉方案的短板,在复杂路况下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对消费者来说,选择智驾车型时不能只看榜单分数,还要结合自身需求:
若经常跑城区复杂路况,优先选华为、Momenta 等激光雷达方案的车型,安全性和可靠性更有保障;
若主要在高速通勤,小鹏、理想的方案也能满足需求,且性价比更高;
若预算有限,小鹏的视觉方案或特斯拉的基础智驾,可作为入门选择,但需注意其场景局限性。
总的来说,2025 年的中国智驾市场已从 “技术炫技” 进入 “实用比拼” 阶段。华为的霸榜、小鹏的双方案突破、特斯拉的相对下滑,都说明用户越来越看重 “真实路况下的表现”。未来,随着智驾技术的迭代和法规的完善,“全场景自动驾驶” 或许不再遥远,但当下,“安全使用智驾” 仍是每个车主的必修课 —— 毕竟,再先进的系统,也需要人的监督与配合。
来源:湖北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