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传来的“恐怖游戏”!到中国成打工人新宠,原因太意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19:47 1

摘要:但内容却让人意想不到,《如何用PPT证明PPT最没用》《番茄炒蛋能根治恋爱脑》,这种看似荒诞的场景,如今正成为一线城市职场人的下班后新选择。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北京、上海很多人结束一天工作准备放松时,喜欢去咖啡馆里“一本正经”地讲PPT。

但内容却让人意想不到,《如何用PPT证明PPT最没用》《番茄炒蛋能根治恋爱脑》,这种看似荒诞的场景,如今正成为一线城市职场人的下班后新选择。

很难想象,这个让中国打工人乐此不疲的活动,源头竟是2005年德国大学生的“恶作剧”。

当时某工程专业学生在宿舍派对上玩到深夜,厌倦了传统游戏的他们,发明了“PPT卡拉OK”,随机抽一张完全看不懂的PPT,抽到者必须立刻即兴演讲,荒诞的规则让它成了派对上的“恐怖游戏”。

后来这个游戏被柏林行为艺术家发掘,逐渐变成创意圈的社交方式,2023年阿姆斯特丹更是为它举办“世界杯”,冠军奖品是一支镀金激光笔,彻底把这场“胡闹”玩出了仪式感。

2024年,这股风刮到中国,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座“班味儿”最浓的城市迅速走红。

有人疑惑:白天对着PPT改到吐,下班为啥还要花钱凑场子讲PPT?答案藏在这场“胡闹”背后的双重反差里。

白天的PPT是职场的“枷锁”,要环环相扣的逻辑、精准的数据支撑,稍有差池就可能影响KPI。

而下班后的PPT是“放飞自我的道具”,主题天马行空,演讲不用背指标,甚至越离谱越受欢迎。

就像有人抽到《公共场合如何不动声色放屁》,却立刻切换“领导模式”,把放屁拆成“气味、声音、表情”三大模块分析。

这种带着禁忌感却又harmless的“良性违规”,恰恰戳中了职场人的笑点。

更有意思的是“反差感”带来的幽默,投影仪、麦克风、激光笔,这些设备一摆出来,天然带着“专业会议”的气场。

可演讲者一张口却是“螺蛳粉炸蛋能渗透大脑治恋爱脑”“老北京豆汁能和三体文明对话”,这种打破预期的“失谐感”,比任何段子都让人放松。

毕竟白天做项目汇报,奖金不会立刻到账,听专家讲课,知识也没法马上用,而在这里,前一秒还在憋笑,后一秒就能跟着瞎起哄,快乐来得直接又纯粹。

但这场“PPT狂欢”,本质上是打工人应对“劳动异化”的低成本自救。

就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演的那样,如今很多人在工作中也成了“工具人”,名字被“技术部小王”“运营组小李”取代,失去了专属身份。

秋分时节本该赏桂,却只记得“今天要跟客户第三次对接需求”,有好的创意不敢提,因为“修复100个bug的KPI更紧急”。

熬夜做的音乐被用在讨厌的电梯广告里,还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就连同事关系也变了味,明明想和有趣的同事交朋友,却因为“竞争关系”只能保持距离,只能在不合理的制度里互相内卷。

面对这种无力感,打工人开始用各种“小叛逆”找回掌控感,之前流行的“疯感工牌”,有人在上面贴满“不想上班”的贴纸。

春节后火过的“恶心穿搭”,故意穿得松垮邋遢去公司,都是在用温和的方式对抗职场规训。

而“乱讲PPT”更直接,把白天束缚自己的“PPT工具”变成玩闹的载体,用专业的形式讲“没用的废话”,本质上是在宣告“我的时间我做主”。

如果觉得“乱讲PPT”太热闹,装点工位也是不错的选择,摆上喜欢的手办、换上高颜值键盘、贴几张家人朋友的照片,在整齐划一的办公室里,这些小物件就是专属的“精神角落”,能在加班时给人一点慰藉。

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核心都是在划清“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毕竟我们辛苦上班,不是为了被工作绑架,而是为了下班后能安心追剧、和朋友聚餐、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上班的苦”能兑换“生活的甜”。

如今再看那些在咖啡馆里讲荒诞PPT的打工人,就懂了他们不是“上班没上够”,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给生活“松绑”。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能有一个不用顾虑KPI、不用伪装专业的场合,放肆笑、随便说,已经是难得的治愈了。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