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淄博张店小高遗址的考古研究中,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安徽大学、中国社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植物考古与碳-14测年技术,发现了距今9000年前的炭化小豆遗存。这一发现将中国境内小豆的利用历史提前4000年,证实
山东大学传来最新消息,在淄博张店小高遗址的考古研究中,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安徽大学、中国社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植物考古与碳-14测年技术,发现了距今9000年前的炭化小豆遗存。这一发现将中国境内小豆的利用历史提前4000年,证实黄河下游地区在9000年前已形成以“粟类+豆类”为核心的旱作农业体系,为东亚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颠覆性实证。
穿越九千年的“农业基因”
小高遗址作为典型的后李文化遗址,经联合发掘,揭露出房址、灰坑及陶器、石磨盘等丰富遗存,年代跨越9000至7500年前。通过对891份浮选样品的系统分析,考古人员从3.2万粒炭化植物中辨识出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等农作物。其中,45粒炭化小豆尤为珍贵,不仅是黄河流域迄今最早的小豆证据,更使中国小豆利用史与日本绳文早期证据并驾齐驱。
东方农耕文明的曙光
此次发现的最大意义,在于揭示了9000年前黄河下游已构建“粟类+豆类”复合作物体系。小豆与黍、粟、大豆的伴生出土,表明先民已掌握作物组合的生态智慧,通过豆类固氮特性提升土壤肥力,实现农业系统可持续性。这一体系比传统认知中“粟黍主导”的农业模式更为复杂,凸显淄博地区在东亚农业文明进程中的先驱地位。
一场跨越千年的“多中心实验”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郎剑锋介绍,小豆在东亚的驯化是长期、多中心的复杂过程。该研究团队对比东亚140余处遗址的小豆遗存,发现黄河流域、日本、朝鲜半岛的小豆演化轨迹迥异。小高遗址的小豆体积仅5.8立方毫米,远小于现代野生种,呈现驯化初期的“原始形态”。而中国小豆的体积显著增大发生在距今4000年后,驯化进程缓于日韩地区——后者在6000年前已出现大粒小豆,可能与当地社会对作物的选择压力及饮食偏好密切相关。
从考古遗存到城市名片
众所周知,淄博作为齐文化发祥地,此次发现进一步夯实了其“东方农耕文明重要策源地”的历史地位。小豆的驯化与传播,不仅是作物基因的筛选史,更叠加了文化需求与环境适应的双重逻辑。对于淄博而言,这一成果为本土文化IP注入深层内涵:从9000年前的农耕智慧,到今日的文旅融合,小高遗址正成为解读黄河文明、连接古今的时空坐标。
一粒炭化小豆,揭开了东亚农业文明的恢宏序章。如何让沉睡的考古成果“活”起来,赋能城市发展,或将成为淄博面向未来的新课题。
来源:小橘历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