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叔,你的血压控制得不错呀,就是肾功能稍微有点波动,这两月有没有新换药?”一个平日里开朗、喜欢遛弯的62岁大叔,在社区医院复查时,医生在例行问诊时,突然皱起了眉头。张叔困惑地回忆:“按时吃药,就是有时忘了喝水,最近总觉得有点口干。”
“张叔,你的血压控制得不错呀,就是肾功能稍微有点波动,这两月有没有新换药?”
一个平日里开朗、喜欢遛弯的62岁大叔,在社区医院复查时,医生在例行问诊时,突然皱起了眉头。张叔困惑地回忆:“按时吃药,就是有时忘了喝水,最近总觉得有点口干。”
你有没有想过,每天服用的降压药,真的安全无虞吗?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依赖药物控制,却忽略了药物潜在的副作用和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有些副作用,一旦放任不管,可能悄悄损伤肝肾、扰乱电解质,甚至加重脑供血不足。
别等发现异常才后悔:长期服用降压药,到底会有哪些值得警惕的副作用?哪些细节最容易被忽略?3个医生亲授实用方法,能帮你将风险降到最低。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根据《2018中国高血压患者管理现状调查》,我国高血压患者中,有超过75%选择使用至少一种降压药。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各类副作用也逐渐显现。
肝肾负担问题:
常见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等,不同类型的降压药对肝、肾功能有不同影响。研究显示,长期服用利尿剂的人群,肾小管损伤风险增加10%-19%。某些药物会导致转氨酶升高,诱发肝功能异常。
电解质紊乱:
部分利尿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可能引发低钾、低钠或高尿酸等问题。在我国,对4000多例高血压患者的随访分析发现,11.8%的用药者在6个月后出现血钾下降、头晕乏力等电解质异常表现。
心率及血压波动:
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若操作不当,容易出现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同时,部分药物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老人尤其要注意。
阳痿、咳嗽与皮疹:
诸如ACEI(如卡托普利类)会有3%~20%患者出现刺激性干咳。还有部分降压药让老年男性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或是皮肤瘙痒、出疹等。
这些副作用,有的一开始并不明显,但累积下来却可能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了解并警惕降压药的常见副作用,是每位高血压患者必须掌握的健康常识。
虽然降压药对控制高血压、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但如果出现副作用未及时重视,身体可能会悄然发生不良变化:
肾功能波动
部分患者两个月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5%-10%,表现为尿量减少、下肢水肿。许多人误认为是天气或喝水少,其实和药物相关。
钾、钠失衡,带来心慌、乏力
电解质异常在持续服药6~12周时出现率偏高,部分高危人群会出现明显心慌、手脚无力或夜间抽筋。尤其“喝水少、爱吃咸”的中老年患者,更容易中招。
持续干咳或过敏反应
ACEI类药物可导致每5人中约1人出现持续干咳,甚至胸闷影响睡眠。个别人会有皮肤瘙痒、脸色发红等过敏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副作用大部分可逆,有些只要调整用药、日常配合防护措施,就能最大程度规避风险。
定期复查,主动记录身体变化
血压、肝肾功能、电解质指标,建议每2-3个月复查一次。出现头晕、恶心、乏力、咳嗽等不适,哪怕症状轻微,也要告知医生。备一个“用药日记”,每次异常随手记录,是发现副作用的关键。
合理饮水+均衡饮食,减少肾脏、心血管负担
每天保证1500-2000ml温水摄入,多吃蔬果,控制高钠、高钾、高嘌呤食物摄入。特别是肾功能偏弱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饮食调控更要科学。
遵医嘱“分时段、联合用药”,杜绝自行增减用量
老年患者常用“联合降压方案”,降低单药副作用。千万不可擅自停药、换药或调剂量,一旦发现不舒服,第一时间与医生沟通,切忌盲目自行处理。
事实上,绝大部分副作用都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掌握上面3点,密切监测身体变化,多与医生沟通,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都能“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地获益于规范治疗。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2018中国高血压患者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
《降压药物使用与肾损伤风险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降压药相关电解质紊乱研究进展》中华医学杂志
WHO Global Atla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CEI与ARB药物的适应症及管理建议》协和医院临床药学部
来源:黄氏说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