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显示,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常见泌尿肿瘤的年新发病例已突破15万。伴随医疗时代的加速演进,我国泌尿肿瘤领域面临诊疗规范化不足、区域实践差异显著等核心问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于2025年8月 ~ 2026年8月开展“泌领前沿・泌尿肿瘤前沿云端学
前言
据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显示,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常见泌尿肿瘤的年新发病例已突破15万。伴随医疗时代的加速演进,我国泌尿肿瘤领域面临诊疗规范化不足、区域实践差异显著等核心问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于2025年8月 ~ 2026年8月开展“泌领前沿・泌尿肿瘤前沿云端学术论坛”项目,旨在通过云端学术引擎,整合国内外顶级临床中心资源,帮助建立覆盖诊断、治疗、随访的泌尿肿瘤规范化诊疗路径。
2025年9月23日,本项目特别邀请到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巴茨癌症研究所Tom Powles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潘家骅教授、黄吉炜教授、董樑教授和张瑞赟教授一起相聚云端,共同交流国际泌尿肿瘤领域最新进展与临床诊疗经验。
Tom Powles教授
治愈UC或成现实:ADC与ICI带来UC治疗革命性进展
本次会议上,Tom Powles教授为大家带来了《GU肿瘤治疗的国际视野关注点》。他聚焦于尿路上皮癌(UC)治疗领域正在发生的革命性进展,首先回顾了自2014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出现带来的深远影响。该疗法在部分患者中实现了长期持久缓解,标志着治疗新时代的开端。随之而来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为患者确定最佳用药时机,以最大化疗效。Tom Powles教授特别提到近期一项术后循环肿瘤脱氧核糖核酸(ctDNA)阳性患者的结果发布,该研究显示阿替利珠单抗对比安慰剂为接受膀胱切除术后的ctDNA阳性患者带来了显著的总生存期(OS)获益。他强调,这项历经十多次临床试验才最终成功的研究意义重大:一方面,ctDNA技术能早期筛选出可能对免疫治疗有反应的患者(因为已知二线及以后使用ICI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它也保护了那些仅通过手术即可实现临床治愈的ctDNA阴性患者。同时,他呼吁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领域进行更积极的探索。
Tom Powles教授阐述的第二点关注核心是抗体偶联药物(ADC)与ICI的联合疗法,特别是近期公布EV-303研究取得了积极结果的维恩妥尤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方案。EV-303研究评估了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新辅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近期新闻稿显示该方案为患者带来了具有临床意义的OS获益。这进一步证实,将ADC联合ICI方案应用在更早期的治疗阶段同样有效。他预测EV-303研究中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有可能达到50%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如果结果属实,这将彻底改变MIBC的治疗理念:超过一半的患者可以通过系统性药物治疗根除肿瘤。如果患者可以达到pCR且ctDNA阴性,那么一个关键问题随之浮现:是否可能无需根治性膀胱切除,仅靠系统性治疗即可实现治愈膀胱癌?Tom Powles教授认为这或将成为现实。
最后,Tom Powles教授谈到了针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POTOMAC研究。该研究显示,对于T1、CIS或G3级别的患者,早期使用ICI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证明即使是早期疾病,也对ICI高度敏感。但他也指出,像CREST和POTOMAC这样的针对NMIBC患者研究的也面临着挑战,因为并非所有患者都处于高危状态。因此,在NMIBC领域,亟需更深入的研究来精准识别哪些患者最终会进展至高危NMIBC。
仁济保肾实战: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从“切肾”到“保肾”守住患者生活品质
黄吉炜教授介绍了《仁济上尿路上皮癌项目:引领精准医疗与器官保留前沿》。黄吉炜教授系统展示了仁济医院UTUC研究项目的最新突破,并分享了两例晚期UTUC患者使用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成功实现缓解案例。
病例1为右侧输尿管肿瘤伴多发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高级别UTUC患者伴鳞化,接受一线维恩妥尤单抗联合ICI治疗3周期后,输尿管肿瘤和淋巴结转移灶均减小,病灶由5.1 cm减小至2.8 cm,达到部分缓解(PR);继续治疗2周期后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仍保持PR中。
病例2为非肌层浸润的低级别UTUC患者,HER2 1+,右肾盂肿瘤大小约22.94 mm。该患者接受维迪西妥单抗联合ICI治疗2周期后右肾盂病灶大小约为20.51 mm,评估为疾病稳定(SD)。随后更换为维恩妥尤单抗联合ICI方案,治疗2周期后右肾盂病灶缩小至13.04 mm,评估为PR,计划开展保肾手术。
黄吉炜教授总结道,ctDNA与尿液肿瘤脱氧核糖核酸(utDNA)联合监测可精准指导辅助治疗决策,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不仅在EV-302研究中报道了优异疗效,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是否可将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用于ctDNA/utDNA指导下的高危UTUC的辅助治疗。ADC药物联合ICI为高危UTUC患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肾治疗路径,未来关键的探索方向是如何应对ADC药物相关的周围神经毒性,尤其需关注靶点稳定性与微管抑制剂毒性管理策略,这将推动下一代ADC药物的优化研发。
Tom Powles教授对黄吉炜教授团队的研究表达了高度赞赏,他指出未来ctDNA与utDNA的结合应用将相辅相成,两者的检测结果可共同揭示疾病状态:若utDNA阳性而ctDNA阴性,可能提示局部疾病;反之若utDNA阴性而ctDNA阳性,则可能表明局部控制良好但已存在转移性病灶。
针对临床试验设计,Tom Powles教授称其“卓越”,并就生物标志物在治疗选择中的重要性提出思考。他指出,在UTUC的全球诊疗实践中,许多患者直接接受肾输尿管切除术而未获取组织样本,这使得基于utDNA确定HER2状态存在挑战。鉴于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尚待验证,采用无需生物标志物分层的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可能更具操作性。他支持黄吉炜教授团队提出的围手术期治疗策略,认为其优于单纯辅助治疗模式。Tom Powles教授进一步分析道,相较于膀胱切除术,肾切除术对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影响更小、耐受性更高,因此患者更易接受新辅助治疗。但他强调,新辅助方案必须确保高效抗肿瘤活性,否则手术切除并获取组织样本仍是优选。此外,不同于膀胱癌,UTUC治疗中保留肾功能的需求推动了新辅助ADC联合ICI方案的应用趋势,这类方案规避了顺铂的肾毒性问题。他呼吁学界加强组织样本收集以深化生物标志物研究。
此外,针对ADC药物的神经毒性管理,Tom Powles教授指出其普遍发生于6个周期治疗后。他强调现行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存在一定局限,并提出症状管理的三级实践框架:1级为可感知但不影响生活的轻微症状(如指尖麻木,无需干预);2级为引发不适的功能性症状(需干预);3级则累及运动功能(如笨拙或跌倒,应绝对避免)。他主张以“不突破轻度症状”为原则,一旦患者报告疼痛即需干预,可以通过延长给药间隔(3 ~ 5周)的方式管理。如患者治疗中断,恢复治疗时建议选择降低给药剂量而非调整给药间隔的方式。Tom Powles教授总结道,神经毒性管理的核心在于早期识别、及时暂停治疗及个体化剂量调整,严防严重神经损伤发生。
从经验判断到精准显像:PSMA引导前列腺癌精准诊疗新纪元
董樑教授在题为《PSMA时代下高危前列腺癌诊疗的重新定义》的演讲中,深刻阐述了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如何变革高危前列腺癌的诊疗格局。他开篇即指出前列腺癌在中国面临的独特挑战: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缺乏系统性的筛查策略,导致高达三分之二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处于晚期,疾病负担沉重且预后不佳。前列腺癌虽拥有“生化复发”这一潜在干预窗口,但以往对复发与否及病灶定位的判定多依赖经验与统计,存在不确定性。
PSMA PET-CT技术的兴起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董樑教授强调,PSMA作为高度表达于前列腺癌细胞(尤其是晚期阶段)的跨膜糖蛋白,是理想的诊断与治疗靶点。其显像敏感性超75%,特异性接近96%,能精准“照亮”既往隐匿的病灶。同时,董樑教授也指出了当前挑战:PSMA PET-CT是否可以真正改变疾病结局,抑或仅是领先时间偏倚?部分患者存在“PSMA阴性而氟代脱氧葡萄糖(FDG)阳性”病灶,提示肿瘤异质性可能影响疗效,相关基因研究正在进行。他总结道,PSMA技术已实质性推动高危前列腺癌诊疗进入精准可视与主动干预的新时代,但能否真正实现“治愈”目标的突破,仍需持续探索验证。
针对董樑教授的前沿洞察,Tom Powles教授高度肯定了PSMA技术在新辅助治疗领域的创新价值。他指出,全球范围内已有多项试验正在探索这一方向,部分研究者更对“不联合抗雄激素治疗、仅采用放射配体疗法”的策略表示出浓厚兴趣。他认为这是一个极具前景的研究领域,并对董樑教授团队的理念表示充分认同,期待相关研究能够尽快落地实施。
让微转移无处遁形:液态活检或将改写MIBC治疗决策
张瑞赟教授在题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精准诊疗探索》的演讲中,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开展的创新性研究。张瑞赟教授指出,MIBC因高肿瘤负荷和微转移风险导致预后不良,单纯手术治疗不足,亟需建立精准治疗体系。此外,传统影像学评估与病理结果存在差异,提示精准筛选保膀胱治疗候选者需新标准。其团队通过utDNA结合低成本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为保膀胱治疗提供了动态监控工具。
张瑞赟教授总结道,当前MIBC诊疗已迈入精准时代,多种靶向药物、ICI及液体活检技术的整合应用,使MIBC的个性化治疗成为可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将持续通过分子分型、生物标志物等工具优化临床决策,推动膀胱癌诊疗范式革新。
Tom Powles教授对张瑞赟教授团队的创新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特别强调了对utDNA技术的关注。当前国际学界普遍认为utDN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于血液ctDNA,而张瑞赟教授团队的研究正在颠覆这一认知。这是泌尿肿瘤领域的重大突破,强烈建议尽快发表这些成果。
总结
本次云端论坛见证了中英顶尖团队的智慧碰撞。Tom Powles教授带来的国际前沿视野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突破性实践,共同勾勒出泌尿肿瘤精准诊疗的未来图景。随着ADC联合免疫治疗、ctDNA动态监测等技术的成熟应用,以及“泌领前沿”项目持续推动诊疗规范化,我国泌尿肿瘤诊疗体系将加速发展。期待未来通过更多跨国学术引擎,实现从科研创新到临床转化的闭环,最终惠及全球患者。
为促进泌尿肿瘤国际学术对话,Tom Powles教授近期也在微信平台开通了公众号,持续更新其在肾癌、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等方向的临床观点与研究动态,为国内同行提供一个了解国际前沿的交流窗口。
Tom Powles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巴茨癌症研究所
巴茨癌症研究所实体肿瘤研究负责人
巴茨健康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基金会泌尿生殖肿瘤科主任
巴茨癌症研究所泌尿生殖肿瘤学术带头人
巴茨癌症研究所转化肿瘤学实验室负责人
伦敦大学学院荣誉教授及皇家自由医院肾脏肿瘤学负责人
伦敦癌症中心肾癌临床负责人
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HR)早期肿瘤学试验全国负责人
Riii试验负责人
ANNALS OF ONCOLOGY杂志主编
EV-302研究全球主PI
我的工作聚焦于从1期到随机Ⅱ期的各类临床研究,其中大多数研究是I期转化研究,旨在探索新型靶向和免疫疗法。
我是多项临床试验的首席研究员。作为首席研究员,我负责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资金筹集、监管批准、受试者招募、监测和结果公布。
同时,我也是多项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员。作为主要研究员,我负责当地研究的启动、批准和受试者招募。我还担任多项国内外研究的数据监察委员会和试验指导委员会的委员。
编辑:Nobody
审校:Kristen
执行:Ly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