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恰逢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在此双重背景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首都儿童医学中心秉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宗旨,始终走在儿童健
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恰逢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在此双重背景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首都儿童医学中心秉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宗旨,始终走在儿童健康事业的前沿。立足“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愿景,我们正着手绘制一幅全景式服务蓝图:构建一个贯通院内院外、同步关爱患儿、家庭与医务人员的整合式心理支持体系。我们将通过可执行的创新实践与清晰的未来规划,让这一美好愿景一步步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一
多学科协同诊疗机制:
实现在院患儿的“身心同治”
面对疾病给儿童带来的双重折磨——身体病痛与心理压力,我们深刻认识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儿科医学的需求。为此,我们率先建立了以“全院一张床”为核心的多学科协同诊疗机制。
精准聚焦重点群体:该机制优先服务于急诊留观患儿、慢性病患儿(如皮肌炎、哮喘、肿瘤等)以及肥胖患儿等心理需求突出的群体,为这些孩子建立了专病心理评估体系,使患儿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能得到专业心理评估及干预。
无缝衔接的服务链条:我们打破了科室壁垒,实现了“心理评估—心理支持—精神科诊疗”的无缝衔接的服务模式。临床科室医生在发现患儿有心理服务需求时,均可启动该流程,为患儿提供心理评估及精神科会诊。根据会诊结果,需要心理支持的精神心理科会预约心理咨询师或医务社工开展心理相关工作,提供初步心理支持;对于较为严重的患儿,精神科医生会制定治疗方案。这确保了每一位有需要的患儿,无论患儿住在哪个病区,都能获得专业、连续的心理关怀,真正将“身心同治”落在实处。
二
多元化服务形式覆盖:
打造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矩阵
为了满足不同患儿及家庭多样化的需求,我们针对健康-亚健康-亚疾病-疾病不同需求的患儿及家庭提供立体化服务矩阵:
1.门诊医疗:
提供儿童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困难等常见心理精神疾病的专业诊断与治疗。
2.病房会诊:
将精神心理服务深度嵌入所有临床科室的日常诊疗中。
3.心理咨询:
提供短程心理咨询服务,针对住院患者发展性心理问题、亲子关系冲突、轻度情绪困扰等,提供个体、家庭及团体心理咨询。
4.心理支持:
由精神心理科医务社工提供,包括游戏陪伴、术前陪伴、哀伤辅导等非治疗性支持服务。
5.社工服务:
由经过培训的社工提供,重点关注患儿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链接社会资源,协助解决就医过程中的经济、学业等现实困难。
6.健康科普:
通过媒体、医院官方平台等,持续输出权威、易懂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撰写科普书籍,参与线上、线下科普讲座等。
这个矩阵确保了从轻度的心理困扰到精神疾病,从个体治疗到家庭系统干预,患儿家庭都能在中心内找到对应的服务入口。
三
服务场景延伸与家庭赋能:
构建“医院-家庭”协同守护格局
我们坚信,孩子的心理健康主战场在家庭。因此,我们大力推动服务场景、服务理念从医院向家庭延伸,积极为家长赋能。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1.家长课堂与互动平台:
我们定期开设面向不同疾病群体家长的专题工作坊,如“慢性病患儿的情绪管理”、“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同时,搭建官方的家长互动平台,由专业人士引导,让家长们能够相互支持、分享经验,减少孤立无援感。
2.线上知识输送:
定期开展专题科普直播,主题涵盖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关键问题;定期推送原创心理健康科普文章,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家长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家庭教育指南。
通过场景延伸及家庭赋能,帮助家长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首席照护师”,最终形成医院专业干预与家庭日常滋养相辅相成的协同守护格局。
四
医者先行,赋能守护:
心理健康专业素养提升计划
要实现“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让服务提供者——我们的医务人员——自身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和服务能力。为此,我们启动了心理健康专业素养提升计划,包含“儿童心理专业能力培训“及”心悦读书会“两部分内容。
2025年,首都儿童医学中心举办了《儿童青少年心理测量临床技能培训班》、《儿童青少年团体心理治疗临床技能培训班》、《儿童精神心理问题急症诊疗策略培训》等,来自不同省市的医务人员二百余人参加了培训。此外,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在院内开展心悦读书会,截至2025年9月开展35场读书会,医务人员参加人数700余人次,撰写科普内容10余篇。
心理健康专业素养提升计划将实现双重目标:
1
提升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素养:增强一线医护人员识别患儿心理问题的敏感性,提升他们提供基础心理支持的能力,使其成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前哨站”。
2
促进自我关怀:关注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掌握压力调节技巧,营造更具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实现“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从职工做起。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实现“人人享有心理健康”的愿景,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立体的、协同作用的支撑系统。让我们携手,将心理健康服务贯穿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宏观脉络,使其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最终守护每一个人的心灵安康。
文 | 精神心理科
编辑 | 宣传中心 刘赫晨
来源:中管院智慧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