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核聚变:人类能源革命的钥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18:04 1

摘要:近期,国内“人造太阳”装置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持续运行时间创下新纪录;与此同时,美股干核聚变概念股单日暴涨20%,干核聚变这个“离商业化还有十年”的领域,突然成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前言:“人造太阳”突破,干核聚变为何突然成资本宠儿?

近期,国内“人造太阳”装置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持续运行时间创下新纪录;与此同时,美股干核聚变概念股单日暴涨20%,干核聚变这个“离商业化还有十年”的领域,突然成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干核聚变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而是能源革命的未来方向,更是A股“提前布局预期”的投资赛道。今天就把干核聚变“拆透”:从技术原理到产业链,从核心标的到投资逻辑,带你看清这一“万亿级赛道”的机会与风险。

一、干核聚变:技术原理与发展现状

要理解干核聚变的投资价值,先得明白它“是什么”“进展如何”。

1. 技术原理:模拟太阳,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

干核聚变是通过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将氘、氚等轻原子核聚合成氦,释放出巨大能量。其优势在于:

资源无限:氘可从海水中提取,全球储量足够人类使用数十亿年;

清洁无污染:反应过程不产生温室气体和核废料;

能量密度极高:1公斤核聚变燃料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万公斤煤炭。

2. 全球进展: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长征”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全球最大核聚变项目,由35国联合建设,计划2035年实现首次等离子体运行;

国内“人造太阳”: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多次创下运行时间纪录,2025年实现1000秒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

商业公司:美国核聚变公司Helion Energy、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获巨额融资,计划2030年前实现商业化发电。

二、干核聚变产业链:材料、设备、技术服务的“黄金三角”

干核聚变商业化,离不开上游产业链的支撑。

1. 特种材料:耐高温、抗辐射的“核心壁垒”

钨材料:用于核聚变装置的第一壁,承受超高温度和粒子轰击,厦门钨业是国内钨材料龙头,产品通过ITER认证;

铍材料:用于中子反射层,宝色股份在铍合金领域技术领先,为国内核聚变项目供应关键部件;

超导材料:核聚变装置的磁体依赖超导材料,永鼎股份的高温超导带材已应用于国内“人造太阳”项目。

2. 核心设备:托卡马克装置的“心脏部件”

真空设备:核聚变需要超高真空环境,中环装备的真空机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与国内多个核聚变项目;

磁体系统:国机重装为ITER项目供应超导磁体支撑结构,在大型磁体制造领域经验丰富;

加热系统:东方电气参与研发核聚变装置的中性束加热系统,技术实力国内领先。

3. 技术服务与检测:保障装置稳定运行

检测服务:中核科技为核聚变装置提供压力检测、泄漏检测服务,是国内核电检测领域的龙头;

控制软件:中控技术的工业控制系统可用于核聚变装置的运行控制,具备高可靠性和实时性。

三、A股核心标的:谁在干核聚变领域“真布局”?

区分“蹭热点”和“真参与”,这些标的值得关注。

1. 材料端:厦门钨业、宝色股份、永鼎股份

厦门钨业:国内钨资源龙头,为核聚变装置供应钨靶材、钨铜复合材料,2024年研发投入超5亿元,重点布局特种材料;

宝色股份:铍合金、钛合金材料龙头,为EAST装置供应关键部件,2025年上半年来自核聚变领域的订单增长30%;

永鼎股份:高温超导带材国内市占率超60%,产品用于核聚变磁体系统,2025年超导业务收入增长40%。

2. 设备端:中环装备、国机重装、东方电气

中环装备:真空设备国内龙头,为ITER项目供应真空机组,2025年三季度营收增长25%;

国机重装:大型机械制造龙头,参与ITER磁体结构件、国内“人造太阳”装置的建设,技术实力全球领先;

东方电气:能源装备巨头,研发核聚变中性束加热系统,2025年在核聚变领域的研发投入超3亿元。

3. 技术服务端:中核科技、中控技术

中核科技:核电阀门、检测服务龙头,为核聚变装置提供泄漏检测、压力测试服务,客户包括中核集团、中科院;

中控技术:工业控制软件龙头,为核聚变装置提供运行控制系统,保障装置稳定运行。

四、投资逻辑与风险:“预期炒作”还是“长期价值”?

干核聚变投资,要分清短期题材和长期逻辑。

1. 核心投资逻辑

能源革命预期:传统能源(煤炭、石油)面临枯竭,核聚变是“终极能源解决方案”,一旦商业化,市场空间万亿级;

政策支持:国内将核聚变列为“十四五”重大科技项目,每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

技术突破催化:EAST装置的持续运行突破、ITER项目的进展,都会成为股价催化剂。

2. 主要风险点

技术失败风险:核聚变商业化面临“温度、密度、约束时间”三重挑战,若技术突破不及预期,所有投资可能“打水漂”;

商业化时间风险:即使技术成功,核聚变发电站商业化可能还需10-20年,短期业绩无支撑;

股价波动风险:题材股属性强,资金“快进快出”可能导致股价大起大落,如某概念股单日暴涨20%后次日跌停。

五、普通投资者怎么参与:“主题投资”的正确姿势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参与干核聚变投资需“理性+谨慎”。

1. 个股布局:“少量参与+分散风险”

优先选择有实际订单、研发投入明确的标的,如厦门钨业(钨材料)、宝色股份(铍合金);

仓位控制:干核聚变标的仓位不超过总资金的10%,避免单一标的风险;

止盈止损:设置20%的止盈线(若短期炒作过热),15%的止损线(若技术进展不及预期)。

2. 行业观察:关注这些“关键节点”

ITER项目2035年首次等离子体运行;

国内EAST装置的运行时间、参数突破;

商业化公司(如Helion Energy)的发电实验进展。

3. 替代方案:聚焦“新能源主线”,把握确定性机会

若对干核聚变的高风险望而却步,可关注光伏、风电、储能等“确定性强”的新能源赛道,如宁德时代(储能)、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这些领域技术成熟、业绩明确,是更稳妥的选择。

结语:干核聚变,“星辰大海”还是“镜花水月”?

干核聚变是人类能源革命的“终极梦想”,但商业化之路充满挑战。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它更像是一场“预期博弈”——押注技术突破的“未来红利”,但也要承受“短期波动”和“技术失败”的风险。

来源:老田的科学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