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炒概念VS核裂变赚真金:投资者该盯星辰大海还是柴米油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11:27 1

摘要:在A股市场,“人造太阳”核聚变概念的炒作热情一度居高不下,从“第一壁材料”到“高温超导磁体”,相关个股平均市盈率飙升至200倍以上。实验室里刚实现Q值1.2的突破,二级市场就已经开始畅想2050年万亿营收的故事。这类话题宏大、技术复杂、兑现遥远的赛道,向来是游

在A股市场,“人造太阳”核聚变概念的炒作热情一度居高不下,从“第一壁材料”到“高温超导磁体”,相关个股平均市盈率飙升至200倍以上。实验室里刚实现Q值1.2的突破,二级市场就已经开始畅想2050年万亿营收的故事。这类话题宏大、技术复杂、兑现遥远的赛道,向来是游资的“心头好”。但回顾历史,石墨烯、VR、元宇宙、量子通信等前车之鉴都表明,三十年内无法产生自由现金流的赛道,最终往往一地鸡毛,谁接最后一棒谁就只能站岗。这轮核聚变概念的炒作,恐怕也逃不出这个规律,一旦监管函下达、股东减持,最终只会尘归尘土归土,留下散户对着“持续高温等离子体”一头雾水。

核聚变:看似美好,实则三道鬼门关难闯

从技术路径来看,全球核聚变的两条主流路线——托卡马克磁约束和激光惯性约束,都在“能量增益”之后面临工程可行性与经济性的巨大难题。以美国NIF(国家点火装置)为例,去年12月其宣称实现了激光聚变能量净增益,2.05 MJ激光输入获得3.15 MJ聚变能量输出,但却刻意隐瞒了激光器效率这一关键指标。实际上,整个系统耗电高达400 MJ,真实能量增益不到1%。而且,现阶段靶丸成本高达1万美元/发,而商业电站需要每秒10发才能连续发电,仅燃料成本就将度电成本推高至100美元/kWh,是光伏电价的一千倍。

托卡马克路线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原计划2025年点火,现已推迟到2033年;我国的CFETR-R计划2035年实现发电示范,即使一切顺利,度电成本也高达0.6元/kWh,仍高于风电加储能的成本。在材料方面,D-T反应产生的14 MeV中子会使金属长期轰击后肿胀脆化,目前还没有找到既便宜又能在工程上扛住10年年满功率运行的壁材料。由此可见,物理可行并不等于工程可行,更不等于经济可行,核聚变要实现商业化,至少还要闯过三十年的三道鬼门关。

从资本结构来看,本轮核聚变热潮中90%的资金来自SPAC、PIPE和一级市场的“故事基金”,真正从事设备制造的民营公司大多只有订单没有收入,收入主要靠科研经费支撑。美国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就是典型代表,其融资20亿美元,估值70亿美元,但账上现金仅剩9亿美元,而商业化示范堆最快要到2033年才动工,届时还需再融资50亿美元。这种“现金缺口-再融资-再烧钱”的循环,与WeWork、Nikola如出一辙,一旦宏观流动性收缩,估值必然雪崩。A股市场的相关映射公司更为离谱,主业连高温超导带材都没实现量产,却敢给出2027年市销率50倍的估值;只要交易所问询一句“收入确认依据”,股价就可能三个跌停起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靠PPT续命的赛道,一旦宏观拐点来临,第一波出清跌幅就会达到70%以上。

核裂变:迎来第二春,现金流滚滚而来

与核聚变的“空中楼阁”不同,核裂变(核电)正迎来“第二春”。全球目前有440座在运核反应堆,其中九成是技术成熟的第二代、第三代轻水堆。过去十年,受福岛核事故的影响,铀价从70美元/磅跌至2016年的18美元/磅,导致矿山关停、勘探停滞,铀库存持续消耗。

2022年以来,俄乌战争、极端天气、AI算力耗电三重因素叠加,促使欧盟、日韩、美国重新将核电列为“基荷电源”;在COP28会议上,22国签署“三倍核能宣言”,明确到2050年核电装机翻番。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5年核电装机达到200 GW,年均核准8-10台机组,占全球新增装机的一半。

需求的陡增与供给的不足形成了鲜明对比。哈萨克斯坦哈原工因硫酸短缺,2025年产量下调16%;加拿大Cameco缩减100万磅铀产量;尼日尔政变后,4%的铀供应暂停。二次库存从2016年的14亿磅降至2024年的5亿磅。现货铀价已从30美元/磅涨到2025年5月的106美元,创2007年以来新高。机构一致预期,2025-2030年全球铀供需缺口将达到8%-15%,且逐年扩大,铀价中枢将稳定在80-100美元/磅。

铀矿的商业模式十分清晰:自由现金流=资源量×回收率×铀价 - 现金成本。从全球成本曲线来看,40美元/磅以下的铀产能不足6万吨,而需求端已接近7.5万吨;只要铀价站稳60美元,第一梯队矿山的内部收益率(IRR)就会超过25%。在A股和港股市场,中广核矿业(01164.HK)、拟上市的中国铀业、Cameco(CCJ.US)是铀矿领域的代表性公司。中广核矿业拥有哈萨克斯坦谢米兹拜伊、奥尔塔雷克两座在产矿山的包销权,完全成本仅28美元/磅,2025年权益销量1200吨,铀价每上涨10美元,其归母净利就增加1.1亿港元;若铀价维持在90美元,其2026年市盈率仅8倍。加拿大Cameco则更为直接,铀现货价每涨1美元,其EBITDA就增加5500万加元,经营杠杆巨大。

再看核电运营商,核电是典型的“牌照+现金牛”赛道,固定资产占比80%,折旧年限30-40年,但机组可用寿命可延长至60年,折旧结束后毛利率可达90%。我国的两家纯核电运营商——中国核电和中国广核,2024年加权平均度电净利0.08元,净资产收益率(ROE)12%,分红率40%。即使铀价每涨10美元,燃料成本仅增加约0.004元/度,对净利的影响仅3%,完全可以通过电价传导。更重要的是,“十四五”末,存量机组的“市场化交易电量”比例已提升至50%,现货加长期协议的综合电价较基准电价上浮10%-15%,而新建三代机组的批电价仅0.37元/度,低于风光配储的成本,竞争优势明显。按照在建项目进度,这两家公司2023-2027年装机复合增速10%,叠加铀成本可控、电价稳定,预计自由现金流复合增速15%,股息率可维持在4%以上,是典型的“类债券+成长”防御性资产。

投资者该如何选择?

结论很明确:核聚变是星辰大海,但三十年内赚不到钱;核裂变是柴米油盐,未来十年现金流滚滚。对于投资者来说,与其追逐“人造太阳”的概念泡沫,不如脚踏实地做好以下三件事:

首先,密切关注铀矿现货价,只要二次库存低于3年需求,铀价就很难跌破70美元;其次,持续跟踪中广核矿业、Cameco、Paladin、Energy Fuels等低成本铀矿企业,逢铀价回调时果断加仓;最后,将核电运营商作为高分红公用事业股长期持有,利用股息再投资,享受装机扩张和电价上浮的双重收益。

资本市场的规律永远是:噱头负责吸引眼球,真正的生意负责赚钱。核聚变的故事可以听,但千万别用真金白银去买单;真正能照亮投资者账户的,还是那些已经运转的核裂变反应堆,以及它们每天24小时不停产生的现金流。

看到这里,你是更看好核聚变的长远潜力,还是更倾向于核裂变的现实收益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亿丢丢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