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甚至有人因为耳屎油腻去医院检查,还以为是“病变”的征兆。然而在医生看来,油耳朵不仅不是病,相反,在不少情况下它甚至比干耳朵还有一些优势。
很多人洗耳朵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的人掏出来的是干巴巴的粉末状耳屎,而有的人却是油乎乎的,甚至有点黏手。
于是一些人就开始担心,油耳朵是不是身体出了问题?是不是耳道有炎症?
甚至有人因为耳屎油腻去医院检查,还以为是“病变”的征兆。然而在医生看来,油耳朵不仅不是病,相反,在不少情况下它甚至比干耳朵还有一些优势。
只不过,大多数人对这件事的认识还停留在“脏”“不正常”这样的误解上。
首先得搞清楚,耳屎的成分本质上就是耳道皮脂腺和耵聍腺分泌物的混合物,里面含有油脂、角质碎片、汗液等。
不同的人耳屎干湿不同,主要取决于一个基因叫ABCC11。这个基因决定了分泌物中是否含有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
携带“湿性”基因的人,耳屎自然偏油;携带“干性”基因的人,耳屎就是粉末状。这是先天的遗传差异,不是疾病,也无法通过饮食、清洁去“改变类型”。
研究显示,东亚人群大约有85%以上是干性耳屎,而欧美和非洲人群则大多是湿性,也就是油耳朵更常见。这说明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物差异,而非病态表现。
从医学角度来看,油耳朵其实还有不少好处。首先,它在清洁耳道方面的能力更强。耳屎本身就有“自洁”的作用,会随着下颌运动和皮肤脱落慢慢向外排出。
油性分泌物的黏附性更高,能裹挟灰尘、细菌、死皮等一起排出,对耳道起到“带走垃圾”的作用。
干性耳屎则因为不易粘附杂质,有时反而更容易残留,尤其是在空气污染较严重或工作环境灰尘较多的人群中,油耳朵的人耳道清洁效率要高出近20%。
这一点在2022年一项耳鼻喉科门诊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在同样清洁习惯的人群中,油性耳屎的人耳道内微生物数量比干性耳屎者平均低了38%。
其次,油耳朵还能为耳道提供天然的保护层。耳道皮肤非常薄,直接暴露在外界空气和温度变化中容易干燥、皲裂,甚至感染。
而油性分泌物能在耳道表面形成一层轻微的“油膜”,减少水分蒸发,维持耳道的湿润度和屏障功能。正因为如此,油耳朵的人患上外耳道炎的概率略低,一项对5000多名受试者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湿性耳屎人群外耳道炎的年发病率约为3.2%,而干性耳屎人群则接近4.5%。
这个差距虽然不算巨大,却提示耳道“油润”可能确实带来额外保护。
再者,油耳屎中含有一些天然的抗菌物质,例如脂肪酸和溶菌酶。这些物质可以抑制细菌和真菌在耳道内的繁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耳屎并非“垃圾”,它本身就是身体免疫防御的一部分。
油耳屎浓度较高的情况下,这种抗菌屏障的效力更明显,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医生会建议不要频繁掏耳屎,因为过度清洁反而破坏了耳道的天然防护系统。
有统计数据显示,每周自行清洁耳道超过2次的人,外耳道微生态失衡的风险比不掏或一个月掏一次的人高出约1.8倍。
另一方面,油耳朵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额外功能”,那就是它能反映出身体的一些代谢状态。
比如某些人长期耳屎油腻且有异味,可能与皮脂分泌旺盛、雄激素水平偏高有关,这在青春期男性中尤为常见。
而如果耳屎突然变得干燥、颜色暗淡,有时也提示皮脂腺功能下降或者营养不良。虽然这不能作为诊断标准,但却是身体内部状态的一种信号。
医生提醒,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耳屎伴随出血、剧烈瘙痒、耳痛等症状,那可能是感染或肿物的表现,而不是单纯“油多”。
当然,也有一些情况下,油耳朵需要注意。例如分泌物异常增多、黏稠得像鼻涕、伴随恶臭,这可能提示耳道有炎症或耵聍栓塞。
如果耳屎堵住耳道,就可能导致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这种情况下需要去医院处理。除此之外,大多数油耳朵都无需特别干预,更不需要反复清理。
很多人喜欢用棉签深入掏耳朵,这其实风险很大,不但容易把耵聍推得更深,还可能划伤耳道甚至损伤鼓膜。
医生建议,如果没有不适,耳屎最好让它自然排出,顶多在洗澡时轻轻擦拭外耳道口就足够了。
值得一提的是,油耳朵还和体味、腋臭等特征存在某种联系。ABCC11基因不仅决定耳屎类型,还与腋下汗腺的分泌活性有关。
携带湿性耳屎基因的人,发生腋臭的概率明显更高,这并不是因为耳屎“油”导致,而是两者背后有共同的生物学机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东亚人群腋臭发病率普遍偏低,因为他们的干性耳屎基因更为常见。这个发现也让油耳朵成为遗传学研究的一个有趣切入口,甚至在法医学中用来判断人群来源。
总的来说,耳屎的干湿更多是基因和生理差异,不存在“好坏”之分。油耳朵在清洁、防护、抗菌和反映身体状态等方面确实有一些优势,但也需要注意异常信号,避免因为“油多”忽视了潜在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会正确认识耳屎,放下“脏”的心理负担,反而是更重要的事。
人体很多功能都是在看似不起眼的地方默默发挥作用,耳屎就是其中之一。它既是身体在自我保护的一部分,也是健康状态的一个窗口。
人们习惯了关注血压、血糖、肝功能,却常常忽略了这些小细节,其实有时候身体的“秘密”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因此,当有人因为耳屎油腻而紧张时,大可不必担心。只要没有不适症状,没有明显的炎症迹象,就不用去强行改变它。耳道自己有调节和清洁能力,频繁干预反而可能破坏这种平衡。
保持耳道干燥、避免不当清理、定期体检,才是最明智的做法。身体的每一个差异背后都可能有它的意义,油耳朵也不例外。它提醒人们,健康并不总是“看起来正常”的样子,而是理解和接纳自身生理状态的一部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油耳与干耳的差别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赵宇宙,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及 Nomogram 模型建立,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骨科,2024-06
来源:Mr王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