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鲁西南(70):老家的月饼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9 05:12 1

摘要:小时候,每到八月十五,晚饭的时候,母亲就会拿出月饼,摆在桌子上,一家人吃。

中秋节,咱们也说说鲁西南的月饼。

小时候,每到八月十五,晚饭的时候,母亲就会拿出月饼,摆在桌子上,一家人吃。

那时候的八月十五不轻松,院子里堆满了山似的玉米棒子,都还没扒皮的。

要天天熬半宿,扒出来,晒上。

不然,就霉了。

我们就坐在玉米棒子堆里喝汤(吃晚饭),吃月饼。

之所以到中秋节当天晚上才吃月饼,因为月饼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节前,大家都走完了亲戚,月饼没有留下去的必要了。

在那时农村,月饼有两个功能,一是串亲戚的礼品;其次,才是自己家人吃。

串亲戚嘛,都是礼尚往来,你给人家送多少,基本别人也给你回多少。

所以,中秋节买的月饼,到八月十五晚上,数量衰减的不会太多。

那时候,农村物资匮乏,大家都穷,节前买多少都计算得八九不离十,刚够走亲戚的。

所以,节前一般是吃不上月饼的,必须等它完成自己走亲戚的任务才可以。

那时候串亲戚必须带二斤月饼,再配点饼干、豆奶粉啥的。

骑个自行车,把装礼品的提包,或者篮子挂在车把上,就去了。

近的地方还好,远的,要骑上好长时间。

到了,差不多就是吃饭的时间了。

我家县城有亲戚,30公里的路程得骑小半天。

后来有摩托车、机动三轮车了,快一些。

现在,年轻人都有小轿车,那些路程就不算啥了。

中秋比不得春节,农村正是秋收的时节,那时候好像还在亲戚家吃饭。

反正现在走亲戚吃饭的很少,看一眼老人,说一会话,就回去了。

形式大于内容了。

大家都忙着挣钱、挣命,已经没有时间坐在那里沟通感情了。

月饼刚一买来,小孩子就等啊盼啊,想吃上一块,母亲有时候就掰一块给我们吃。

到了中秋节晚上,终于可以放开了吃了,可是奇了怪了,大多数时候大家一人吃一小块就放下了,因为那时候的月饼真不好吃。

硬得咯牙!是有点甜味,也有限。

月饼馅也就那几样,百年不换的五仁、枣泥、豆沙等。

最关键的是,名不副实,里面更多的是面粉。

所以吃起来,连母亲蒸的白馒头+鸡蛋蒜都比不上。

节前,母亲得防着谁把月饼给偷吃了,那样就没法走亲戚了。

中秋节晚上,母亲是劝了这个劝那个,塞给这个一块,塞给那个一块,劝大家赶快吃,多吃点。

效果不咋样!

说到这儿,就涉及到要赶快把月饼吃了的原因了,八月十五过节,当然要吃月饼,这是原因之一。

另外,月饼里面含油量比较高,初秋天气还很热,农村又没有冰箱,放长了容易坏。

因此要赶快把它吃完。

印象中,好几次,中秋节后,母亲拿出来几块长醭(发霉)的月饼,看着发愁:扔,不舍得;吃吧,真下不去嘴。

前几天,回老家,尝了一下月饼,跟小时候的差别不大,还是一如既往的难吃。

小侄女刚上幼儿园小班,指着桌子上的月饼,奶声奶气地说:“我不吃那玩意儿!”

现在,老家月饼真混得不咋样,确实只剩下承载中秋节礼品的功能,再不升级换代,就危险了。

年轻人选择这么多,不好吃,他们真不给面子。

该说不说,人家天津的月饼是真好吃,花样也多。大家有机会可以品尝一下。

来源:美食有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