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报道的核心是引用了当时中国政府刚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并特别强调了指南中关于将人均每日肉类推荐摄入量从2007版的50-75克下调至40-75克的建议。
关于中国人少吃肉的建议,曾经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
整个事件的起因是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在2016年5月12日发布的一篇报道,标题为:《中国如何养活国人?新饮食指南建议少吃肉》
这篇报道的核心是引用了当时中国政府刚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并特别强调了指南中关于将人均每日肉类推荐摄入量从2007版的50-75克下调至40-75克的建议。
然而,真正点燃舆论炸药桶的,是报道中大量引用了一个名为“野生救援”(WildAid)的国际环保组织的观点。该组织当时正在中国推广其“蔬食项目”,并邀请了众多明星拍摄公益广告,口号正是 “少吃肉,拯救地球”。
当时国内媒体对此强烈反对,并且导致官媒下场,《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评论,强调中国人有权吃好肉,中国的营养问题应由自己解决,反对西方的“道德绑架”。中国畜牧业协会也发文驳斥相关观点,捍卫中国消费者和产业的利益。
当时,许多网友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肉类消费量远高于中国(当时数据显示,美国人均年消费肉类约120公斤,澳大利亚约116公斤,而中国约60公斤)。在自身高消费的同时,却来教育刚刚实现“吃肉自由”没多久的中国人要“少吃肉”,这被广泛视为一种虚伪的“环保双重标准”。
中国人少吃肉这种论调给人一种感觉:西方世界通过工业化先发展起来了,消耗了大量资源,现在却要限制发展中国家人民改善生活水平的权利。这是一种 “何不食肉糜” 式的说教,引发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抵触。
事情经过将近10年之后,我们很多人观念已经变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可能过于情绪化了。
现在很多中年人和老年人为了身体健康,已经开始“限肉”,多吃蔬食项目,少吃肉。
多吃肉已经给中国百姓带来严重的身体健康问题。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表明,饮食中红肉(如猪、牛、羊肉)和加工肉类(如香肠、培根、火腿)的过量摄入,与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升高存在关联:
1、心血管疾病:这些肉类中较高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是导致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
2、结直肠癌: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加工肉类列为1类致癌物(明确对人类致癌),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很可能对人类致癌)。
3、肥胖与2型糖尿病: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模式是推动肥胖和糖尿病流行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这些年我们吃肉过多,加之身体活动减少,是导致中国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给国家医疗体系带来了沉重负担。
客观说,我们当时对少吃肉那么情绪化,可能和我们过去经历有关。对于经历过艰苦岁月的老一辈人来说,“吃肉”是生活富裕、身体强壮的象征,是奋斗得来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任何来自外部的、要求“少吃肉”的建议,很容易被解读为 “要我们回到过去苦日子” ,触动了民族集体记忆中的敏感神经。
当然中国人少吃肉建议由西方媒体和环保组织提出,极易引发反感。
正如一个刚吃饱饭的人,被一个天天吃大餐的人教育“你要少吃点,为环保做贡献”,这种情境下的说教,很难不让人感到被冒犯和“双重标准”。这不仅仅是吃肉的问题,更是关于 “谁有资格来定义和指导我们生活方式” 的话语权之争。
不过,认真冷静再回首看我们当时少吃肉的建议,我们的反应真的有可能情绪化了,没有真正从科学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近十年过去,如今再回看这场争论,我们或许能更平和地反思。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越来越多中年人乃至老年人主动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红肉和加工肉摄入,追求更均衡的膳食。科学研究也明确表明,过量摄入肉类与心血管疾病、结直肠癌、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密切相关,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现实挑战。
事实上,当初的反应不能简单归为“不理性”。它背后交织着对西方说教的反感、对发展权的捍卫,以及艰苦岁月留下的情感记忆——吃肉曾是生活改善的象征,任何外部限制都易被解读为否定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这场争论不仅是饮食之争,更是话语权与身份认同之争。
然而,中国人向来具有务实和自省的精神。如今我们更能区分:少吃肉的建议本身具有科学价值,但当初的叙事方式和话语主体引发了情绪对抗。真正的自信,不是拒绝反思,而是能够跳出情绪纠缠,客观看待科学证据,做出对自身健康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更有利的选择。
从争论到共识,从情绪到理性,这个过程恰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成熟与进步——我们既要坚定维护自身发展权利,也要有勇气正视问题,做出更健康、更负责任的选择。
来源:笑看云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