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台湾地区抗日运动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不仅在两岸学界得到一定研究,亦有日本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在日本的中国研究领域中,东京大学暨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早稻田大学台湾研究所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台湾地区抗日运动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不仅在两岸学界得到一定研究,亦有日本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在日本的中国研究领域中,东京大学暨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早稻田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若林正丈(1949-)以台湾研究而著称。自1970年代起,其深耕台湾近现代史与政治研究,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若林台湾学”体系。其中,1983年出版的《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不仅是他的学术起点,亦是日本战后台湾研究的厚重之作,本文将从区域国别研究的视角,探讨若林正丈如何通过这部著作诠释台湾抗日运动史。
一、区域国别研究的范式实践:跨学科方法与史料的探究
若林正丈的学术背景体现了区域国别研究强调的跨学科特性。他197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随后进入东大研究生院深造。这种跨学科的教育背景使他能够灵活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工具,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区域国别研究对于多元方法论的倡导与实践。在《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中,若林突破了传统史学研究的局限,不再满足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解释中国台湾地区抗日运动政治动力的理论框架。正如台湾师范大学许佩贤教授所指出的,若林提出的“台湾本土地主资产阶级”“磁场”“待机”“权威的印记”等新概念,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社会科学基础概念来解释台湾历史,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成功地解释了中国台湾地区抗日运动中的复杂社会现象。这些概念的创建和应用,体现了区域国别研究强调的地方性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的结合。
若林正丈的研究突破了以往过度依赖《总督府警察沿革志》的局限。他通过大量一手史料的挖掘与分析,为中国台湾地区抗日运动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这种方法论创新对区域国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史料运用上,若林不仅查阅了官方档案,还广泛收集了私人日记、书信、回忆录等非官方资料,从而能够从多角度还原历史真相。他特别注重史料的交叉验证,避免单一史料可能带来的偏见。例如,他在研究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时,不仅参考了总督府的官方记录,还深入分析了林献堂等人的私人信件和日记,从而揭示了这一运动中台湾知识精英与殖民当局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多元史料的运用方法,体现了区域国别研究强调的多源证据交叉验证原则。此外,若林还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国际政治环境、中日关系等外部因素,揭示了中国台湾地区抗日运动的跨国跨地区性特征。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他的研究既有细节的丰富性,又有宏观的洞察力,体现了区域国别研究的方法论要求。
二、区域特质与全球视野:台湾民众抗日运动的多维考察
《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若林正丈通过对这一运动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台湾知识分子在20世纪初如何通过合法途径争取政治权利。若林的研究表明,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并非简单的反抗运动,而是台湾知识精英阶层在殖民体制内寻求自治的复杂尝试。他特别关注了林献堂等台湾本土知识精英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指出他们与殖民者之间存在着“同床异梦”的复杂关系——既相互利用又相互制衡。这种分析也侧面反映出台湾民众与日本殖民者进行了灵活多样斗智斗勇的抗争,展现了区域国别研究秉持多维分析视角的特性。
该书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中国台湾地区抗日运动的不同类型,包括台湾共产党、与中华民国革命相关的抗日运动以及其他地方性抗日运动。若林正丈通过类型论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分析,体现了区域国别研究中的比较视野。若林的类型学分析揭示了中国台湾地区抗日运动的多样形态:从武装反抗到文化抗争,从合法请愿到地下活动,从本土运动到与大陆革命运动的结合。这种分类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抗日运动的全貌,也揭示了这些不同形态的抗日运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复杂网络。若林强调了台湾民众抗日运动与外部因素的紧密联系,尤其是日本的“内地延长主义”政策和中国革命运动对台湾民众抗日运动的深远影响。他指出,中国台湾地区抗日运动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地方现象,而是区域政治格局的一部分。这种认识正是区域国别研究强调的“全球—地方”联动视角的体现。
2001年,《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出版了增补版,新增了四篇附录论文。这些新增内容不仅补充了原书的研究成果,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新增论文涉及总督府与台湾本地地主资产阶级的关系、日治时期台湾政治史研究方法的探讨,以及台湾多种民族主义的分析。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原书的视野,深化了对中国台湾地区抗日运动的理解。
三、超越区域的影响意义:抗日研究的学术传承与当代价值
若林正丈的《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出版后,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若林的研究不仅为中国台湾地区抗日运动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也为理解台湾地区历史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正如东京大学松田康博教授所言,“在20世纪80年代初,若林正丈主要以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近代史为中心进行研究和著述活动,此后他主要致力于研究战后的台湾现代史以及现代政治,现为日本现代台湾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
在日本,若林的研究提升了日本学界对中国台湾地区抗日运动研究的认知程度,在中国,若林的研究提供了观察台湾地区历史的新视角。其研究表明,这种跨区域的学术影响,正是区域国别研究所提倡的知识传播与学术对话。区域国别研究不仅关乎地方本身,更关乎如何通过地方理解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政治进程。他提出的许多概念和分析框架,至今仍被学者们使用,为新一代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若林的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揭示了中国台湾地区历史的复杂性,为理解当代台湾地区提供了历史背景。《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不仅在史料挖掘和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中国台湾地区抗日运动提供了新的视角。若林通过这部著作建立的“若林台湾学”研究范式,融合了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尽管书中存在修辞等有待商榷之处,但也为台湾研究提供了来自于加害国家的视角。同时,其研究表明,作为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台湾地区,其历史发展进程是在中国整体历史框架内展开的,具有其地域性的复杂面貌,是中华民族伟大历程中多元一体特征的体现。在面对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时,需要打破学科界限,采用多元视角,既要深入细节,又要把握全局,既要理解特殊性,又要关注普遍性。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我们在全球化时代理解各个国家及地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者郑秋迪系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林敏洁系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为本稿通讯作者)
来源:蒋丰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