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TrendForce 最新报告显示,企业级 SSD 价格季涨 10%,更炸裂的是,长江存储母公司完成股改,估值突破 1600 亿元,国产化替代从 “概念” 变成 “真业绩”。
Q3 价格狂涨 10%,国产势力估值破 1600 亿,这波机会比 AI 芯片更确定!
知道吗?2025 年一季度还在量价齐跌、市场规模跌至 130.1 亿美元谷底的 NAND Flash 行业,短短半年就迎来史诗级逆转!
TrendForce 最新报告显示,企业级 SSD 价格季涨 10%,更炸裂的是,长江存储母公司完成股改,估值突破 1600 亿元,国产化替代从 “概念” 变成 “真业绩”。
很多投友盯着 AI 芯片追高,却忽略了这个 “供需反转 + 国产突围” 双驱动的赛道。今天拆解战局里的 “确定性机会”,避开陷阱、找对标的。
如果你也想了解 存储芯片 及相关;半导体,AI算力,液冷,GPU、固态电池等重点行业分析,最新进展和研究资料笔记,仅发布在星球。
1. 减产 + AI 双驱动:Q3 涨 10%,但这 3 个隐忧决定四季度能不能继续赚?
通用 NAND 价格从去年 8 月的 4.9 元 / GB 跌到 2.16 元 / GB,跌幅超 50%,有商户直接挂出 “清仓止损” 的牌子
资料来源:Wind,CFM闪存市场,东北证券研究所
谁能想到,二季度五大原厂的 “减产联盟” 直接改写了格局:
三星从 Q1 就砍了 20% 的 NAND 产能,铠侠更狠,去年 12 月就启动减产,连 SK 海力士一季度 NAND 出货量都环比降了 18%,相当于少供了近 200 万片晶圆。
这招效果立竿见影
三季度企业级 SSD 价格已涨 10%,北美云端服务商为了抢 AI 服务器产能,单季度追加了 30% 的存储订单,加上模组厂库存降到 1.2 个月(正常水平是 1.5-2 个月),市场彻底从 “供过于求” 转 “供应吃紧”。
但说实话,这波行情藏着 3 个隐忧,必须警惕:
消费端没跟上:一季度全球 PC 出货量仅同比降 2%(跌幅收窄),但手机存储采购量还在降 3%,512GB 手机占比虽达 60%,却没带动 NAND 整体需求;
涨价有 “天花板”:业内测算,企业级 SSD 价格再涨 5%,部分云端客户就会重启 “降本方案”(比如用 QLC 替代 TLC),四季度涨价幅度可能收窄至 5%;
产能 “暗线”:美光西安工厂已恢复满产,每月能多供 10 万片晶圆,虽短期不影响,但明年 Q1 可能冲击价格。
2. 格局大洗牌:SK 暴赚 52%、国产市占率翻倍,但这 2 个细节决定谁能笑到最后?
2024 年 NAND 行业还是 “三星、铠侠、SK” 的三足鼎立,2025 年二季度直接变天,9 月最新市占率数据更显残酷:
三星:靠 AI 服务器 SSD 稳住第一,二季度营收 52 亿美元,但市占率仅从 Q1 的 28.9% 微升至 32.9%,关键是 3D NAND 技术迭代慢了 —— 三星 460 层 NAND 量产时间比 SK 晚了 3 个月,错失部分订单;
SK 集团:最大黑马!二季度营收暴增 52.5%,市占率从 Q1 的 17.0% 冲到 21.1%,核心是 321 层 QLC NAND 量产早,且企业级 SSD 毛利率高达 45%(比三星高 8 个百分点),老王最近的进货清单里,SK 的货从 20% 加到 30%,还说 “客户指定要 SK 的 QLC 产品”;
国产势力:最惊喜的变量!预测,2025 年国内厂商总市占率将达 10%(去年仅 5%),长江存储 3D 混合键合技术突破后,模组厂采购国产颗粒的比例从 5% 提到 12%,但要注意 2 个细节:
良率差距:长江存储 3D 混合键合良率约 82%,三星已达 90%,良率每差 1%,成本就高 2%;
高端缺口:国产颗粒主要用于消费级(如 U 盘、监控硬盘),企业级占比仅 3%,高端市场还被海外垄断。
这提醒我们,不能只看 “市占率增长”,技术迭代速度 + 高端市场突破能力才是生死线
SK 能逆袭,靠的是技术快一步;国产要真正突围,还得在企业级市场下功夫。
3. 需求 “换引擎”:AI 服务器占 50%、AI PC 多要 80% 存储,但这 1 个逻辑最容易被忽略?
十年前买手机,8GB 存储就够用;现在 512GB 成标配,但消费电子对 NAND 的需求占比反而从 35% 降到 30%。
真正的增量在哪?9 月发布的行业数据给出答案:
AI 服务器 “吃存储”:服务器领域需求占比从 2023 年 40% 飙升到 2025 年近 50%,每台 AI 服务器的 NAND 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 3 倍(普通服务器需 2TB,AI 服务器需 6TB),美光二季度数据中心营收占比达 53%,同比提升 12 个百分点,业绩反弹远超预期;
端侧 AI “补增量”:三星 UFS4.1 方案能支持手机运行 300 万参数大模型,长江存储和江波龙也推出同款产品,AI PC 更被看好
IDC 预测,2025 年全球 43% 的 PC 将带 AI 功能,每台 AI PC 需要的存储容量比现在多 80%(从 512GB 升至 922GB),但最容易被忽略的是:
需求 “结构性”:AI 驱动的存储需求,集中在 “高容量、高速度” 产品(如 TLC/QLC SSD),普通 MLC NAND 需求还在降,要避开 “非 AI 相关” 的存储企业。
这意味着投知逻辑彻底变了:别再盯着手机厂商的订单,能切入 AI 服务器供应链 + 端侧 AI 高容量存储的企业才是赢家,比如美光绑定英伟达 AI 服务器、SK 配套微软 Azure,这些 “绑定 AI 生态” 的企业,业绩确定性更强。
一句话总结今天的分享:NAND 行业已过最黑暗时刻,减产筑底 + AI 需求托底,但机会是 “结构性” 的,技术领先的 SK(靠 QLC 赚高毛利)、绑定 AI 生态的美光(靠数据中心营收增长)、能突破高端市场的国产厂商(靠替代提升市占率),才是值得长期盯紧的三大主线,而普通消费级存储企业可能被淘汰。
你更看好 SK 的高毛利优势,还是国产的替代潜力?或者你发现了其他 “绑定 AI 生态” 的存储标的?
评论区聊聊!下期见
声明:本文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请审慎阅读。市场有风险,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理性的独立思考之上。
来源:全行业报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