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机器人公司Figure最新发布的Figure 03震撼业界:搭载自研VLA大模型Helix,具备超强感知和触觉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大幅降低成本,并宣布四年内量产10万台的宏伟计划。
精密齿轮转动声响起,全球人形机器人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供应链企业正迎来历史性机遇。
美国机器人公司Figure最新发布的Figure 03震撼业界:搭载自研VLA大模型Helix,具备超强感知和触觉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大幅降低成本,并宣布四年内量产10万台的宏伟计划。
这一消息立即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人形机器人被视为下一代智能终端,市场空间巨大,而中国制造企业凭借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有望在这一浪潮中分得最大蛋糕。
01 产业链地图:剖析机器人“身体结构”,寻找核心价值环节
要理解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人体。上游核心零部件相当于“关节、肌肉和感官”,中游本体制造是“骨骼和躯干”,下游应用则是“技能和工作”。
目前核心价值高度集中在上游环节,占总成本比重超过60%。这些零部件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上限,也是技术壁垒最高的部分。
A股市场中,多家上市公司已在关键领域布局,有望切入全球人形机器人巨头供应链。
02 核心零部件:机器人“关节”与“感官”的国产力量
丝杠——机器人的“骨骼关节”
作为实现精确直线运动的核心部件,丝杠技术壁垒极高。贝斯特在行星滚柱丝杠领域进展迅速;恒立液压则将液压领域的精密制造能力延伸至滚珠丝杠。
传感器——机器人的“火眼金睛”
Figure 03特别强调其增强的感知能力。奥比中光作为3D视觉传感器龙头,为机器人提供“视觉系统”;汉威科技的气体、压力传感器则助力环境感知。
执行器——机器人的“肌肉组织”
三花智控和拓普集团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三花在旋转执行器方面技术积累深厚,而拓普的线性执行器解决方案同样备受关注。
灵巧手——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长盈精密的精密加工能力使其成为机器人灵巧手的潜在供应商;鸣志电器的空心杯电机则是实现人手般灵活操作的关键。
03 现实挑战:量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前景广阔,但人形机器人走向大规模商用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成熟度是首要障碍。当前机器人运动的稳定性、环境适应性仍需提升,特别是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表现。
成本控制同样关键。即使采用模块化设计,Figure 03要实现价格“亲民化”仍需产业链共同努力。
市场需求也存在不确定性。工业场景对精度和可靠性的要求极高,服务场景则需求多样且复杂,找到合适的商业化切入点是当务之急。
业内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从0到1的关键阶段,供应链企业需要与整机厂商深度绑定、共同研发。”
04 资本市场:理性看待热点,聚焦真正技术突破
面对人形机器人概念,投资者需要保持理性。当前部分公司仅处于技术研发或样品送样阶段,距离业绩兑现尚有距离。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具有核心技术、已进入主流机器人厂商供应链体系的公司。例如在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领域已有深厚积累的企业,其技术可迁移性更强。
同时,需要警惕那些仅通过互动平台释放模糊信息、但缺乏实际业务进展的“蹭热点”行为。
行业爆发初期的泡沫难以避免,但大浪淘沙后,真正具备技术实力的公司必将脱颖而出。
______
随着特斯拉、Figure等全球巨头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中国制造企业正在这一历史性机遇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才刚刚开始。
来源:尼克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