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和乌克兰都慌了!捷克版特朗普上台,反援乌联盟要搞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10:08 3

摘要:10月的欧洲有点像一场真人秀,捷克选举一开票,全场目光都盯上了一个熟面孔——安德烈·巴比什。这位被称作“捷克特朗普”的商人政客卷土重来,让整个布拉格政坛一夜升温。巧的是,地球另一端,日本的高市早苗也被网友喊作“穿裙子的特朗普”。

10月的欧洲有点像一场真人秀,捷克选举一开票,全场目光都盯上了一个熟面孔——安德烈·巴比什。这位被称作“捷克特朗普”的商人政客卷土重来,让整个布拉格政坛一夜升温。巧的是,地球另一端,日本的高市早苗也被网友喊作“穿裙子的特朗普”。

2025年10月4日的布拉格夜晚,计票结果陆续出炉,捷克政坛的气压瞬间变了。前总理巴比什的“不满公民行动党”(ANO)拿下约三分之一选票,成为最大党。这位身家丰厚、语气直接的商人式政治人物,几年前就以“反建制”的形象赢得不少基层选民青睐,如今又凭“花钱治国、减少援乌”的口号回到舞台中央。电视镜头里,他举起手,露出标志性的笑容——那笑容在欧洲政坛里有种熟悉的影子。

从布拉格到布鲁塞尔,评论员纷纷重提一个称号——“捷克版特朗普”。这不是新外号,早在他2017年上任总理时,欧洲媒体就这样叫。理由很简单:都是商人出身,讲话直白,打着“人民优先”的旗号,习惯用社交媒体表达立场。巴比什甚至在演讲时喊出“布拉格不欠任何人”,让欧盟官员一度面露难色。选民却吃这一套,觉得这人敢说、敢怼,像极了现实版的“政治爽剧”。

选举背后其实是一场“援乌之争”。现政府曾主导欧洲最大的乌克兰弹药供应计划,由捷克牵头筹资采购上百万枚炮弹。财政吃紧加上民意分化,这个项目成了争议焦点。巴比什在竞选期间放话:“我们可以支持乌克兰,但不能永远买单。”这句话让布鲁塞尔坐立不安,也成了选战转折点。许多中产与工薪阶层选民觉得援乌花太多,自家物价涨太快,于是纷纷把票投给这位“说人话”的候选人。

捷克总统彼得·帕维尔在选后首日公开讲话,劝各党维持援助项目不变。话音刚落,巴比什团队回应要“重新审查”财政支出。这一冷一热,让外界看出捷克内部的分裂——一个希望坚守欧盟路线,一个主打“捷克利益优先”。当时的街头气氛很微妙,咖啡馆里有人举杯庆祝,也有人叹气担心。整个欧洲似乎都在等,看这场“民粹回潮”要走多远。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4日,捷克前总理安德烈·巴比什(中)抵达ANO总部时庆祝

巴比什的胜利不仅仅是个人翻盘,更像欧洲政治版的“怀旧风”。过去几年,斯洛伐克、匈牙利、荷兰等地都有类似路线的政党上台。如今,捷克也补上这一块拼图。

他的个人经历也够戏剧。一个化工大亨、商界巨头、政坛异类,在被腐败调查、失去权力后竟能再度崛起。媒体拍到他走出竞选总部那晚,神情平静,嘴角一抿,像早就料到结果。记者喊他“捷克特朗普”,他笑着摆手说:“我只是巴比什。”那一瞬间,全场闪光灯亮起,像一场熟悉的政治续集。

10月5日起,捷克政坛进入谈判期。巴比什要想再次成为总理,必须凑够议会过半的支持。问题是,他的盟友大多是欧盟怀疑派或极右翼政党。这让布鲁塞尔的神经更紧绷。外媒评论称,这次组阁就像在“火药堆上跳舞”。若合作不慎,捷克可能在欧盟内部成为又一个“麻烦制造者”。

总统帕维尔再次出面,提醒新政府别动弹药援助计划。他出身军方,立场亲欧,态度坚决。而巴比什阵营语气则模糊:“我们支持乌克兰,但要确保捷克民众得到回报。”一句话既留后路,也留悬念。与此同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巴比什通话,双方都说“希望合作”,媒体却敏锐地注意到措辞不如往常热烈。

外界关注的焦点是那项“弹药计划”。捷克此前在欧洲扮演“火药库”的角色,为乌克兰代购炮弹。若新政府削减支持,将直接影响战场供给。欧盟外交官在匿名采访中坦言,“捷克的变化可能让我们重新分配资源”。一句话,道出了欧洲的焦虑。巴比什的胜利带来的不仅是国内权力重排,还有对整个援乌体系的震动。

捷克国内的舆论也分成两派。一边认为这是“民意的回归”,另一边担心“国家形象倒退”。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句话:“布拉格的风向,吹到了莫斯科也能闻到。”不少评论指向巴比什与俄罗斯经济关系旧账。面对质疑,他回应自己“只关心捷克的利益”。这种表态既能安抚选民,也让外交圈更忌惮。

欧洲议会部分议员呼吁“保持耐心观察”,但媒体显然没那么淡定。BBC、路透、卫报等相继发文,用“民粹回潮”“欧洲右转”“中欧震荡”来形容捷克选举。一个小国的选票,掀起了一场全欧政治地震。欧洲理事会的一名官员在会议上半开玩笑地说:“又来一个特朗普,我们的会谈要变热闹了。”

值得注意的是,捷克社会对这类标签也有分歧。有人认为“捷克特朗普”这个称呼是种调侃,也是一种政治营销。巴比什的支持者则觉得媒体在“妖魔化民意”。这种拉锯让捷克政治更像一场连续剧,每一集都比上一集悬念更大。民众开始讨论:援乌政策会不会变?政府会不会重组?而巴比什的回答一如既往地模糊:“等我坐上去再说。”

夜幕下的布拉格依旧灯火通明,街头的广告牌还留着选举口号。有人说那像一场刚落幕的综艺,又像一场还没散场的戏。巴比什或许正等着下一幕的掌声,而欧盟和乌克兰,则还在台下屏住呼吸。

布鲁塞尔在选后第一个工作日立刻进入“观察模式”。欧盟委员会没有发声明,却在闭门会议上讨论捷克局势。内部担心若巴比什成立政府,援乌计划或被“拖慢”。这并非空穴来风,毕竟他的口号“捷克优先”说白了就是要把钱花在国内。欧洲媒体写得更直接:“捷克要从军援工厂变回节约家庭。”一句话让欧盟外交圈苦笑。

乌克兰方面的态度更微妙。总统泽连斯基在通话中表达“信任捷克人民选择”,这话看似礼貌,却藏着分寸。基辅担心捷克若抽身,前线弹药短缺问题将加剧。乌方代表私下透露,捷克是“关键枢纽”,其供应体系一旦出问题,欧盟的整个援助链都要重算。与此同时,乌克兰媒体也开始讨论“捷克变量”,有评论称这或许是援乌合作的警钟。

捷克国内则在经历一场立场碰撞。总统帕维尔坚持继续援乌,强调捷克“不能忘记战争还没结束”;巴比什团队则宣称“捷克人民的账本才是第一要务”。街头出现两种声音:一类呼吁守住道义,一类主张守住钱包。网络上流行一句调侃:“捷克变成了会计师的国家。”这句玩笑被不少报纸引用,也精准点出当前政治的尴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拉锯。

极右翼政党趁势登台。SPD党领袖公开宣称“捷克不是欧盟的军火仓库”,随即获得部分工薪群体支持。与此同时,布拉格学者在采访中指出,这类言论其实迎合了选民的疲惫心理——物价上涨、能源贵、生活压力重。政治口号变得像退烧药,只要能缓一口气,大家就愿意试。欧盟看在眼里,却不好多说。

外媒的标题更是五花八门。《卫报》写“欧洲又迎来一位特朗普”;路透称“捷克政治右转引发连锁反应”;法国《世界报》则强调“欧洲中部的权力拼图正在重排”。有评论指出,从荷兰、斯洛伐克到捷克,这股右倾浪潮正在形成新的“政治共振”。每个国家的民众都在表达一种疲惫感——对战争、对精英、对物价的疲惫。

分析人士提醒别低估捷克的制度制衡。总统帕维尔的军人背景与坚定的亲欧立场,是巴比什不能绕过的力量。两人一冷一热,一个讲纪律,一个讲利益,捷克政治成了一场“内部分裂的搭档秀”。欧洲智库ECFR在分析报告中写道:“捷克的援乌计划或受阻,但体系不会崩。”这句话像是给欧盟吃下镇定剂。

就在外界争论不休时,捷克普通民众的态度更现实。超市里有人抱怨鸡蛋又涨价,也有人说:“至少巴比什懂怎么赚钱。”这些碎碎念比外交声明更接地气,也让所谓的“民粹回潮”有了更朴素的注脚——生活压力,是最强的政治动员。

巴比什上台的直接后果,是捷克弹药援助项目的前景被打上问号。原本计划再供应几十万枚炮弹的第二批订单被暂时搁置,新政府要求重新评估预算。总统帕维尔对此明确表示“必须保留项目”,还强调捷克不能失去国际信誉。两股力量正在拔河,一边是政治算计,一边是国家责任。

欧盟其他成员国开始预案。波兰、德国、法国讨论是否增加自身供应额度,以防捷克退出时援助断层。外交界传出一句话:“捷克摇一摇,欧盟忙一忙。”过去一年,捷克在欧盟援乌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如今的不确定性让欧洲内部协调更复杂。

智库研究报告显示,捷克变化虽不至于引发“多米诺倒塌”,但会影响欧盟政治信任结构。匈牙利、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国的反援乌势力可能借机发声。媒体用一句略带玩味的标题形容这场新局面——“中欧右翼的午餐会越来越热闹”。

国内层面,巴比什若真当上总理,可能以财政重组为由削减对外开支。学界普遍认为他会保留对欧盟的名义合作,却在细节上设限。这意味着捷克的援乌计划或被“慢行”。与此同时,他也在试图缓和外界担忧,多次表示“不会让捷克孤立”。这种模糊话术像他一贯的商业风格——不关门,但也不全开门。

乌克兰对捷克动向持续关注。泽连斯基在记者会上提及“感谢捷克的历史性支持”,但未提及下一步计划。乌媒称乌方正在与波兰等国协调替代渠道。虽然语气平静,却反映出真实焦虑——任何中断都可能影响前线。捷克此刻成了欧洲战场背后的隐形变量。

媒体最后给出这样的画面:布拉格城堡的灯光照在伏尔塔瓦河上,河面安静,新闻标题却热闹。一个民粹派商人重新掌权,一场援助计划可能生变,一个联盟在权衡。欧洲政治看似稳定,其实每个选票都藏着风向。

参考信源:
BBC《Czech election: Populist Babis seeks comeback》(2025年10月4日报道)
路透社《Czech ANO party leads early results, Babis eyes return》(2025年10月4日报道)
捷克新闻社(CTK)选后采访摘录
《金融时报》《卫报》《波兰新闻社》10月上旬相关分析报道

来源:浩哥讲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