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很多自然保护区中为了更好地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不顾危险在深山老林中安装了大量的红外相机。
文|万象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如今很多自然保护区中为了更好地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不顾危险在深山老林中安装了大量的红外相机。
因为这些隐藏的相机,我们在不打扰动物平静生活的前提下,打开动物世界的大门,寻找到更多珍稀的动物种群,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实地的借鉴资料。
12月,湖北某地一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正在像往常一样处理摄像机内存数据,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整理视频中的画面。
在野外装备这些红外线相机,除了可以通过记录观察动物的活动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之外,往往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在这些影像中他们经常看到一些新奇的物种,但这一次的发现惊讶到了所有人,上面居然拍到了“天马”。
“你们快来看,这是什么?”所有人停下手中的活儿走到电脑前,观看刚刚从保护区里替换下来的内存卡中的影像数据。
只见视频中一个长相稀奇的动物正在树林间吃草,走走停停,警惕性非常高,一边吃草一边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物种,真是奇怪啊。长着羊角又长着一双驴耳朵,身体却跟马差不多。”
“嗯?怎么看着它有些眼熟,在哪见过这个?我想起来了,它是山海经里的噬梦兽,天啊!没想到世间真有如此神物!”
他们在拍下的其他地点的影像中也发现了它的身影,通过查询资料才知道这匹“天马”现在很少能见到。
尤其是在人们猎杀下更是销声匿迹。没想到它们竟重现人们的视野中,仿佛在预示着什么。
所以,这个“天马”到底是什么物种?为何又出现了呢?
«——【·“天马”的“真面目”·】——»
马,是古代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还有“一日行千里”的说法,无论是日常出行还是行军打仗,马都是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
由于马体型俊美,天生灵性从古至今都深受人类青睐和饲养,古人还曾用马来形容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而视频中什么都不像的动物却叫做“天马”。
并且这种动物曾在古书中有所记载,上面说因其能在峭壁乱石间轻松跳跃而行,其动作犹如腾云而起,才称其为“天马”。
事实上它并不是真的马,而是属于牛科,羊类的一种,它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叫做“中华鬣羚”。
通过视频可以看到有时它会走上前来盯着摄像头观看,它黝黑明亮的大眼睛,直立警惕的耳朵以及它高大有力布满鬃毛的身躯都被记录得清清楚楚。
他们觉得这个物种的外貌生得着实奇特,就好像是由几种动物的某个部位拼接而成。
整体来看,它体型比较高大,四肢像马蹄一样长,浑身布满了灰黑色的鬃毛,毛发又粗又薄,头部耳朵的前方还长有一对羊角。
仔细来看,它的四肢上却是明显的红棕色毛发,头部耳朵后方从脖子开始,在背部中间还留有一小撮向后方延伸的粗白毛。
忽略它四肢下像牛蹄一样的蹄子,远处一看就是马的身姿,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种奇怪的马类动物。
从正面来看,它的头像是一个羊头,但是头顶向后弯曲的尖角又像是一头未长开的鹿。
羊角后面还有一双类似于驴耳的长耳,它的吻部也很像驴的嘴巴,后面还有一条“驴尾巴”,看的时间长了朦胧间却觉得它又有驴的影子。
像这样一个马不马,羊不羊,驴不驴,鹿不鹿的神奇物种,当地的人们称它为“四不像”。
让人吃惊的是根据翻找的资料知晓,体型较大的鬣羚居然吃素。
而它又不仅局限于吃林间的各种草木树枝,对于树根下草地上生长出来的各种菌类植物有莫大的兴趣。
一般来说它们多活动于岩石较多的灌木丛林或者海拔较高的森林区域。
随着季节的变换它的主要栖息地也在开会切换,冬天喜欢呆在林区,夏天喜欢飞檐走壁,踪迹飘忽不定。
每天的清晨和黄昏是鬣羚主要的活动时间,它们出来觅食,一边吃草一边翻找它们最爱的蘑菇,有时还会去盐渍地舔食盐分。
它们并不是集体活动,大多数的鬣羚都是“独行侠”,都是独来独往。别看它们吃素,跑起来那可是麻溜得不行。
不管是地形险峻的山崖还是参差不齐的岩石峭壁,它都能够轻松自如地跳跃行走,给人一种脚踩祥云飞驰而过的错觉。
这种鬣羚平日里警惕得很,就连睡觉都要选择方便跳跃逃跑的地方,一旦有情况便立刻飞驰而逃。
它对于其他任何生物都保持着十足的戒备心,包括人类。因此想要靠近它还是比较困难的。
鬣羚身为哺乳动物,一般都在秋季交配,孕期七八个月大概在春天就会繁殖产仔,雌性鬣羚会在安全隐秘的地方搭窝,幼崽出生后由它的妈妈进行哺育。
看起来跟人类生育比较像,不过鬣羚的繁殖能力并不高,一年最多的才只生俩个幼崽。
所以鬣羚种群数量并不多,再加上之前人们的猎杀,已经很少看到鬣羚的身影。
而现在它们又出现在了镜头前,有人开玩笑说鬣羚的出现其实是姜子牙重现江湖再次选神仙位列仙班。莫非真的预示着什么?
«——【·“刚烈”鬣羚的再现,是否有预示?·】——»
你可能想不到鬣羚奇特的外表下有一颗刚烈的内心,在林间肆意奔跑的鬣羚,倘若被人类逮捕,它会自尽而死。
至于真实的原因目前尚未可知,只知道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紧张。
比如2008年在江西的一个村子里,一位老农意外发现了两只受伤的鬣羚,便喊人来准备将它们运送往当地的动物园疗伤。
没成想这个不知名的动物暴躁不已,丝毫不配合,对于村民的触碰展开激烈地反抗。
其中一只鬣羚不断地四处乱撞,想要冲破“牢笼”逃走,可惜的是由于用力过猛头骨损伤过重,还没来得及治疗身上的伤便撞墙而亡。
为了防止另一只也效仿这只死亡的鬣羚的行为,只好向其注射镇定剂,才敢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通过此次近距离接触人们算是见识到了鬣羚“宁死不屈”的性格,说不上好坏,就是为死去的那只鬣羚感到可惜,原本它是可以活下来的。
比如去年青海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曾在市区桥下的河道发现了一只鬣羚。
在救助的过程中“刚烈”的鬣羚表现出极大的反抗,迫于无奈为了保护它的安全,只好对它实施麻醉,用绳子将它拉出了河道。
随后在救助中心的检查下人们知晓这只鬣羚并没有明显的伤痕或者其他的内伤,之所以躲在河底估计是看到桥上的人类后被吓到了。
救助中心的兽医十分了解鬣羚的脾性,在检查无事之后,他们便急忙派人将其放生在附近的山林。
但即使如此也避免不了一些有心人肆意捕杀的行为,在他们眼中只会思考这些动物会为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和利益。
本来为数不多的鬣羚已经将要濒临灭绝。
况且这些年来人类活动频繁,为了满足人类需求各种高楼大夏拔地而起,各种森林树木大肆砍伐,致使众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少,包括鬣羚。
它也因此被划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行列。
而这几年鬣羚的频繁出现或许可以说明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在慢慢显现一定的成效。
我们的鬣羚数量随着生态环境的整治正在逐渐增多。
退耕还林为它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去栖息、去觅食、去玩耍,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动物慢慢出现或者慢慢地不再隐藏自己,大胆的出现在丛林。
«——【·结语·】——»
在救助动物这件事上,遇到激烈反抗的动物也不在少数,但是像鬣羚这样胆小,拼死也要逃离人群的动物或许只它一个。
或许我们在恢复生态平衡的工作中是不是也应该适当的改善人与动物之间紧张的关系?
来源:天天美食汇教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