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多起户外探险险情接连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青海祁连山冷龙岭到西藏珠峰东坡,从四川丹巴党岭到未开发的“子龙秘境”,一场场因盲目自信、违规穿越而引发的险情,不仅威胁着探险者自身的生命安全,更牵动着大量公共救援资源。我们不禁要问:当“探险”变成
□ 锐见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多起户外探险险情接连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青海祁连山冷龙岭到西藏珠峰东坡,从四川丹巴党岭到未开发的“子龙秘境”,一场场因盲目自信、违规穿越而引发的险情,不仅威胁着探险者自身的生命安全,更牵动着大量公共救援资源。我们不禁要问:当“探险”变成“冒险”,究竟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谁又该为这份“任性”买单?
01盲目跟风与风险无知,是险情频发的根源
据报道,在祁连山被困的徒步者中,不乏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化妆包比睡袋还沉”“不知冰爪为何物”“不戴手套就上山”。这些细节折射出部分户外爱好者对高海拔、恶劣气候环境的风险认知严重不足。更令人担忧的是,面对突降暴雪,部分人拒绝撤离,执意前行,最终将自己推向绝境。
这种对自然风险的轻视、对自身能力的误判,已成为当前户外运动热潮中的“隐形炸弹”。探险不是冒险,挑战不是逞强。缺乏充分准备、无视安全警示、盲目追求“小众秘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自己与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
02“秘境”滤镜与流量诱惑,平台与商家难辞其咎
在各大网络平台,“小众秘境”“无人区穿越”等内容至今仍被大量博主、俱乐部、旅行社作为引流噱头。这些内容往往弱化风险、美化违规,甚至明示或暗示可以进入禁止区域。平台监管缺位、审核不严,客观上为违规行为提供了“信息温床”和“行动指南”。
当“挑战禁区”被包装成“个性体验”,当“违规穿越”被美化为“勇敢者的游戏”,平台与商家事实上成为了“怂恿任性”的推手。对禁止进入的区域,平台有责任坚决拦截“有毒流量”,杜绝违规广告的传播。
03公共救援不是“冒险兜底”,个人理应承担相关费用
每一次违规探险引发的险情,都意味着大量公共资源的投入。以祁连山救援为例,两省出动750余人次,动用无人机、马匹、医疗队等专业力量,成本高昂。救援体系是守护生命的底线,但不该成为冒险者的“底气”。
《旅游法》第82条明确规定,旅游者接受救援后应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多地也已出台有偿救援实施办法,如黄山景区自2018年实施有偿救援后,违规穿越案例下降约40%。这充分说明,经济责任的落实,对遏制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警示与教育作用。
04构建“敬畏自然、责任自负”的户外文化
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参与者的自律,也需要制度的约束,更需要文化的引导。每一位爱好者都应树立“风险自识、责任自负”的意识,做到行前充分准备、行中理性判断、遇险主动担责。
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杜绝违规信息的传播;地方政府和景区应进一步细化有偿救援机制,推动“谁违规、谁担责”成为社会共识。救援志愿者说得好:“不怕救人,怕的是有人把救援当兜底。”制度再完善、技术再先进,也抵不过一颗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探险精神值得尊重,但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与规则为代价。让户外回归理性,让救援回归底线,让责任回归个体。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探险不冒险,挑战不挑衅”的健康户外生态。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田智雄
编辑:张力伟
主编:张宏亮
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