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去世后,碑文空了三年,周总理得知询问:程先生受谁益最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05:20 1

摘要:1958年3月10日凌晨,北京郊外仍透着料峭春寒。八宝山的松柏间,悼念花圈尚未完全卸下,刚刚送别程砚秋的人们却迟迟没有散去。有人低声谈论:大师的墓碑怎么还是光秃秃的?

1958年3月10日凌晨,北京郊外仍透着料峭春寒。八宝山的松柏间,悼念花圈尚未完全卸下,刚刚送别程砚秋的人们却迟迟没有散去。有人低声谈论:大师的墓碑怎么还是光秃秃的?

把时间往前拨,程砚秋出生于1912年,幼年在京城胡同里听戏长大。家道骤落,他六岁入科,拜荣蝶仙学武生。后来改习旦角,一次挨训后嗓子沙哑,险些断了前程。此时京师名士罗瘿公挺身为他赎身、治嗓、延师,才使小程重回舞台。若论埋头苦练,榻上吊嗓、冬练三九的日子他都熬过;若论知遇之恩,罗瘿公为他写了整整十七出新戏,几乎撑起了程派雏形。

1937年卢沟桥枪声响起,日伪强征京剧名角义演。程砚秋请德国医院开假诊断书,自称急病避演,又远购颐和园西北的田地,披粗布、种黄豆。邻里常见他一身泥土气,轻声说:“宁可当庄稼汉,也不唱亡国戏。”抗战胜利后,他应宋庆龄邀约到上海义演,将全部收入捐赠难童救济会,再回北平时顺手办了所乡村中学,在玉泉山口扎下课堂,算得半个乡贤。

新中国成立,他最先改革的是自己的观念。1956年,他随全国人大代表团赴苏联,返程列车上与周恩来同厢。车窗晃动灯影,周恩来忽然发问:“考虑过入党吗?”程砚秋愣住,一句“我得罪过人”刚出口,便听到一句轻声回应:“看的是现在是否进步。”几句对话点燃他心火。回京后不久,贺龙在前门火车站握住他的手:“我来当第二介绍人。”程砚秋郑重写下申请。1957年10月11日,他的志愿书上出现了两行端正大字——周恩来、贺龙。

可惜好景短。1958年3月9日清晨,年仅四十六岁的程砚秋因肝疾骤逝。追悼会上,郭沫若主持,田汉、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齐聚。灵堂外不少梨园后辈哭到失声,却没人敢动笔刻碑,因为一句“程门受益于谁”迟迟未能统一。

时间进入1961年春,八宝山松针又绿。程砚秋忌日前夕,周恩来请遗孀王雅梅和田汉来中南海叙旧。茶过三巡,他放下杯子直接问:“碑文怎么还是空的?”田汉迟疑片刻道出难处:有人主张写“梅兰芳弟子”,有人坚持突出罗瘿公,谁也说服不了谁。周恩来转向王雅梅,只问一句:“程先生受谁益最大?”王雅梅答得毫不迟疑:“王瑶卿启蒙,罗瘿公再造。”总理点头:“那就写清楚,‘受益于王瑶卿、罗瘿公’。”

一句定音,尘埃落定。康生自告奋勇撰写碑文。三周后,黑色花岗岩上新刻字迹映着阳光,行人再不见空白。碑文第一行清楚写着:“程砚秋先生,受益于王瑶卿、罗瘿公。”争执多年的难题至此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总理不仅关心碑文。程家老宅在动荡岁月里两次面临被收回,他都亲口批示“程家后代继续居住”,让这位京剧宗师的家门得以完好留存。程母八十寿辰,周恩来还派人送去旧式团寿面,未署名只留一句话:“老人家安心。”

京剧四大名旦,论年龄程砚秋最小,却是第一个告别人世。墓碑空置三年的故事,如今被视作梨园轶事,却也折射出那个年代艺术、友情与信义交织的复杂纹理。碑文落成的那天,站在松柏下的鼓师老李喃喃自语:“总算对得住程老板了。”短短一句,道尽同行心声。

来源:只读帖不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