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9日,法国“废除死刑之父”、前司法部部长罗贝尔·巴丹戴尔(Robert Badinter)入祀巴黎先贤祠。此次具有象征意义的官方仪式再次引发法国民意分裂。40多年后,法国民众中反对废除死刑的呼声仍不绝于耳。
【欧洲时报吕鸥编译】10月9日,法国“废除死刑之父”、前司法部部长罗贝尔·巴丹戴尔(Robert Badinter)入祀巴黎先贤祠。此次具有象征意义的官方仪式再次引发法国民意分裂。40多年后,法国民众中反对废除死刑的呼声仍不绝于耳。
1981年10月9日,法国正式废除死刑。44年后,时任司法部长、废除死刑法案的起草者巴丹戴尔享受法国最高等级哀荣。巴丹戴尔于2024年以95岁高龄去世,并于2025年10月9日被奉入先贤祠,隆重的移灵仪式由法国总统马克龙主持。
在法国电视二台直播的这场活动上,马克龙还誓言称要继承巴丹戴尔的事业,推动全世界“普遍废除死刑”。
巴丹戴尔在密特朗执政时期曾担任司法部长,不仅在1981年推动废除死刑,还为结束刑法对同性恋人群的歧视以及创建国际司法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演员加利恩(Guillaume Gallienne)在仪式上朗诵了维克多·雨果的诗篇。作为废除死刑的先驱,雨果也安葬在先贤祠。随后,演员托雷顿(Philippe Torreton)讲述了巴丹戴尔的生平事迹。
当晚7时左右,礼仪人员抬着象征性的灵柩沿着苏弗洛街(Soufflot)缓缓步入先贤祠。在总统致辞前,歌手克莱尔(Julien Clerc)演唱了1980年推出的反死刑题材的歌曲《被处死的凶手》。
仪式最后,作为巴丹戴尔的衣冠冢,灵柩设于先贤祠的“1789年革命者墓室”内,与启蒙思想家孔多塞(Condorcet)等人比邻。
就在仪式举行当天,巴丹戴尔在巴涅奥(Bagneux)公墓的坟墓遭人亵渎。一名路人发现墓碑上被喷上了侮辱性文字:“杀人犯、恋童癖、强奸犯永铭感激——共和国为他们封圣。”警方已就“亵渎墓地”的罪名就此事展开调查。
此次是马克龙任内的第五次入祀先贤祠仪式。此前,奥斯维辛幸存者、《堕胎法》提出者西蒙娜·韦伊,一战作家莫里斯·热讷瓦,法籍美裔歌手与抵抗战士约瑟芬·贝克,以及亚美尼亚裔共产主义抵抗者米萨克和梅利内·马努希扬先后入祀。历史学家兼抵抗战士马克·布洛赫预计将于2026年6月入祀,即他于1944年被盖世太保处决的八十二周年之际。
然而,在法国社会内部,死刑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数十年来,该问题反映出部分法国人对“严刑峻法”的期待。
根据历年来的多项民调显示,废除死刑后不久,赞成恢复死刑的法国人比例已然居高不下。上世纪80年代初期接近60%。民调机构益普索(Ipsos)在1984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仍有55%的受访者支持死刑。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废除死刑的理念更加普及,并逐渐写入欧洲国家法律,支持死刑的比例才开始稳步下降。如今,白俄罗斯是欧洲唯一保留死刑的国家,而全球已有145个国家完全废除了死刑。
21世纪初,法国社会中支持恢复死刑的人数已明显减少,维持在30%至35%之间。2009年,法国政治研究中心(CEVIPOF)调查显示,赞成死刑的比例为32%。
但进入2010年代后,这种趋势突然发生逆转。统计数据平台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12年,支持死刑的比例比前一年骤增10个百分点,从35%升至45%。
自2012年以来,支持率基本稳定在45%至50%之间,某些年份甚至出现高峰:2015年达到52%,2020年达到55%。
据政治研究中心(CEVIPOF)、让-饶勒斯基金会(Fondation Jean-Jaurès)和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的联合调查结果,去年这一比例仍维持在51%的水平。
民意受社会氛围影响显著
这些支持率的峰值往往出现在社会氛围极度紧张的年份:2012年,穆罕默德·梅拉赫(Merah)兄弟在法国南部制造连环恐袭案;2015年,巴黎发生《查理周刊》血案和巴塔克兰剧院恐袭;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和全国连续实施封城措施。
尽管死刑议题与疫情并无直接关联,但让-饶勒斯基金会研究主任佩尔捷(Jérémie Peltier)在接受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采访时指出,2020年的支持率上升反映了当时“普遍焦虑的社会氛围”。
益普索(Ipsos)研究主任加拉尔(Mathieu Gallard)在接受《赫芬顿邮报》(HuffPost)采访时分析说:“自2012年以来,恐怖主义活动增加,社会在安全问题上出现明显的紧张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部分民众转而重新支持死刑。”
来源:欧洲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