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面对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如何避免乡村文化的“空心化”和“断层化”,如何让古老的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实施文
□ 刘莲香 张琳琳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面对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如何避免乡村文化的“空心化”和“断层化”,如何让古老的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因而,传承乡土文化、建设文明乡风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与致敬,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构筑民族精神家园的灵魂工程。
乡土文化:文明乡风的精神沃土与历史根脉
乡土文化,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积淀的智慧结晶,是乡村社会赖以存续的精神标识和情感纽带。它绝非陈旧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蕴含着巨大的现代价值,是乡风文明的根基和源泉,为乡风文明提供丰富的文化养分和历史底蕴。
乡土文化是历史的“活化石”。古村落、宗祠、戏台、古树、传统农具、传统手工技艺等,承载着独特的建筑美学和空间记忆,诉说着过往的乡村历史与发展沿革,是乡村历史的“活化石”。一座宗祠、一座老桥、一条古街,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地方史书,记录着家族的沧桑、乡村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这些具体可感的“活化石”,不仅是过去的遗存,更是塑造未来的重要资源。作为历史在当下的“活态”呈现,人们通过这些活化石,与历史对话,与文明交流。
乡土文化是道德的“涵养池”。地方方言、民间故事、歌谣戏曲、乡约族规、节庆习俗等,记录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这些乡土文化内蕴的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敬畏自然、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既是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塑造文明乡风的核心内涵,促使乡村超越地理概念,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道德共同体。
乡土文化是乡愁的“承载者”。在全球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容易产生“乡愁”和身份焦虑。乡愁不是一种空洞的思念,它必须附着于具体的事物之上,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混合体,包含对乡村地理空间的怀念、对过往成长的追忆以及对身份认同的寻求,乡土文化,正是这些抽象情感的具体承载。正是这种强大的、基于个人情感的乡愁,成为了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最原始、最强大的内驱力。
文明乡风:乡土文化的时代转型与价值升华
文明乡风是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和体现,它汲取乡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糟粕,并融入现代文明元素。所以,文明乡风的塑造,是一场深刻的乡土文化复兴,只有通过时代转型,实现价值升华,乡土文化才能成为建设文明乡风的内在力量。
保护与创新并重,让乡风“活”起来。保护乡土文化,不仅仅是守护一种思念的情怀,更是守护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精神家园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要对乡土技艺、乡风民俗、民谣戏曲、乡村建筑等进行系统性调查、记录和整理,尤其是对于濒危的乡土文化。对于古村落、历史街区等,不仅要保护单体建筑,更要保护其整体的格局、街巷肌理和自然环境。同时利用录音录像、3D扫描等多媒体技术为每一份乡土文化遗产建立数字化档案,进行数字化保存。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乡土文化不是放在玻璃柜里的标本,保护的核心是让文化“活”起来,实现创新性表达。运用现代科技、艺术和媒介手段,如短视频、VR体验、文创产品等,生动展示乡土文化的魅力,吸引年轻人关注和参与,推动乡土文化“出圈”,使其重新融入现代生活。
教育与熏陶结合,让乡风“淳”起来。就本质而言,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文化筑就教育底色,教育促进文化传承。所以,乡土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在于薪火相传。当前的乡村学校教育有城市化倾向,课程设置并没有为传承乡土文化留出足够的容纳空间,造成乡村青少年对乡土文化认知不足,无法培育起对故土家乡的热爱,更无法形成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所以,要把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通过编写乡土教材,开设地方特色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家乡文化,增强乡土文化自信。同时营造社会氛围,加强环境熏陶。通过活化文化地标,让祠堂、古宅、老戏台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变成村史馆、乡村书屋、文化礼堂,开展道德讲堂,涵育文明风气;通过打造文化景观,在村庄墙壁上绘制体现农耕文化的壁画,用古树古井古建筑等打造小微文化景观,让每一处风景都在诉说乡土故事。
产业与文旅联动,让乡风“兴”起来。梁漱溟认为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可见,文化也可以是日常、世俗、生活化的。因而,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实现文化日常化、生活化的重要体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注重乡村文化故事的开发,将乡愁主题与当地产业和文化联系起来,通过故事向游客输出具有文化特色的价值观,让文化赋能产业,让产业反哺文化,不仅是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的重要途径,更是数字化传播乡村文化和乡村文明的重要方式。同时注重打造乡土文化品牌,如举办具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开发具有特色的手工艺品、生态农产品或者旅游产品,打造文化名片,促进文化品牌价值链的扩展和延伸,让乡土文化繁荣起来,促进文明乡风传播开来。
(作者均为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4MLB013〉、2025年度淮安市社科研究城市文明和文明乡风立项课题〈2025WM12〉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