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的可控核聚变赛道彻底热了——合肥BEST装置杜瓦底座精准落位,距2027年演示发电又近一步,加上《原子能法》明确扶持,板块资金单日净流入超20亿。百利电气、融发核电、远东股份、精达股份这四家站上风口,但有人拿着8亿真订单,有人只靠概念刷存在感。今天用最新
10月的可控核聚变赛道彻底热了——合肥BEST装置杜瓦底座精准落位,距2027年演示发电又近一步,加上《原子能法》明确扶持,板块资金单日净流入超20亿。百利电气、融发核电、远东股份、精达股份这四家站上风口,但有人拿着8亿真订单,有人只靠概念刷存在感。今天用最新数据拆透,谁能接住百亿市场,谁会先现原形。
这四家看似都沾边,实则在产业链里的位置天差地别。
融发是这四家最实在的,直接踩中核聚变产业链的“心脏”——核岛主设备。2025年Q1净利润同比暴涨85%,光核聚变相关订单就超8亿,占营收的32%,这可不是小打小闹。
它的优势是技术能直接复用:多年做核电设备的高精度加工和质量管控能力,刚好适配核聚变装置的严苛要求。中科院合肥所的验收报告显示,它的产品性能比国际标准还高20%。更关键的是,它是中核集团创新联合体成员,直接对接国家重大项目,未来订单不愁。
远东股份靠全资子公司远东电缆切入赛道,给ITER托卡马克装置供过电线电缆。ITER是国际大项目,这听起来很亮眼,但问题在于“电缆只是配套”。
核聚变装置的核心是超导磁体、真空室这些“卡脖子”部件,电缆属于通用设备,技术壁垒不高。而且最新数据显示,它的核聚变相关业务没出大额新增订单,2024年这部分收入占比不足5%,基本靠传统电缆业务撑着。简单说,是“有参与但非核心”,行业爆发时能喝口汤,但吃不到肉。
百利电气近期被热炒,因为它参与了BEST项目的杜瓦结构研发。但公司自己发了风险提示:控股子公司只做了ITER项目的无功补偿设备,2024年相关收入占比不到1%,对业绩没影响。
说白了,它就是项目里的“小分包商”,做的是电力系统辅助设备,和核聚变核心的超导、真空技术八竿子打不着。现在的热度纯粹是资金借BEST概念炒作,没有实质业务支撑。
精达股份的逻辑最绕:它持有上海超导18.28%的股份,而上海超导做高温超导带材,能用在核聚变领域。但“参股”和“直接经营”是两码事,上海超导的订单不算精达的,利润分成也有限。
更关键的是,上海超导的超导带材还在扩产阶段,没看到明确的核聚变大额订单,精达自己的主业是特种电磁线,和核聚变直接关联度几乎为零。这就像“邻居家开了家潜力公司,你只是买了点他家股票”,算不上真正的赛道玩家。
唯一的“真核心”。有8亿订单打底,技术通过权威认证,还绑定国家队,完全踩中“中游设备放量”的行业节奏。虽然商业化还要等几年,但它已经拿到了入场券,未来最可能从行业增长中兑现利润。
有国际项目背书,但业务太边缘。电缆需求会随装置建设增长,但竞争激烈且技术附加值低,只能算“弱相关受益”,潜力远不如融发。
靠参股蹭热度,没有直接订单和技术输出。上海超导就算成了龙头,精达能分到的蛋糕也有限,本质是“概念套利”,不是价值投资。
纯概念炒作,业务占比几乎可以忽略。现在的热度是“无源之水”,一旦没有新的政策或项目消息刺激,跌起来最快。
很多人盯着概念买股,其实根本没看懂这个赛道的逻辑。现在的核聚变行业,还处在“国家砸钱搞研发”的阶段,真正的机会只在两类公司:
一是“国家队绑定的核心设备商”,比如融发核电。这类公司直接承接EAST、BEST的订单,能积累工程经验,等2030年商业化启动,它们就是第一批受益者。核聚变的设备要求比核电还高,有先发优势的企业能形成垄断。
二是“有独家技术的材料商”,比如西部超导、永鼎股份(虽不在本次讨论中)。但精达股份这种“参股不控股”的不算,必须是能直接供货、有订单的才算数。
而百利电气这种“业务占比不足1%”的,和精达股份这种“间接沾边”的,本质是资金炒作的工具。散户跟风进去,很容易变成“接盘侠”。
简单说,选核聚变股票,先看“有没有真订单”,再看“订单占比高不高”,最后看“是不是核心部件”。三条都满足的只有融发核电,其他几家要么缺订单,要么非核心,不值得重仓。
最后提醒:可控核聚变商业化仍需10年以上周期,短期股价波动受情绪影响大,即使逻辑再硬,也可能出现大幅回调。
来源:是布丁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