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急着骂朋友凉薄,数据说,这叫“熟人沉默症”,正常得跟北京堵车一样。
“我发了一张晚霞,半小时只有三个赞,其中两个是代购。
”——别急着骂朋友凉薄,数据说,这叫“熟人沉默症”,正常得跟北京堵车一样。
微信去年悄悄统计过:你越熟的人,越不给你点赞。
不是他们恨你,是大脑早就把你划进“日常背景板”,滑到你那条时,手指比脑子快,直接略过。
陌生人反而新鲜,点一下像在路边跟漂亮橱窗合影,不费感情。
“那我不发了,省得尴尬。
”别急,95后已经找到退路:43%把朋友圈当日记本,仅自己可见。
人家不是退网,是把舞台拆了,留给自己当观众。
你以为是社恐,其实是精算师——不再用28个赞换一夜失眠。
有人转战小红书,管这叫“电子搬家”。
我试过,发同款咖啡,小红书点赞是微信的7倍,评论区一水儿“姐妹好会拍”。
那一刻我明白:不是内容烂,是地方不对。
微信是老家,亲戚太多;小红书是青年旅社,谁都是过客,反而敢鼓掌。
炫耀还是记录?
别二极管。
清华彭凯平一句话戳破:人类发状态的底层代码是“存在确认”。
说人话:我想知道自己不是透明。
你发跑步截图,不是气死宅家党,是告诉世界“我今天没躺”。
至于别人怎么想,那是他们的功课,不是你的考题。
疫情后,朋友圈悄悄换血:美食照掉三成,学习打卡涨四成。
不是大家突然爱读书,是“努力”比“享受”更安全。
你晒火锅,有人酸你有钱;你晒背单词,连前领导都敢点赞。
世道艰难,连炫耀都内卷。
实用派给你三招,不发则已,发就发得舒服:
1. 分组别只分“家人/同事”,再建一个“点赞敢死队”,谁捧场谁进,发图直接可见,爽感翻倍。
2. 把频率降到每周3条以内,数据说这叫“记忆留白”,你消失几天,再出现才有人味。
3. 发完立刻关屏,去洗碗、遛狗、敷面膜。
把期待值扔进洗衣机,半小时后回来看,惊喜会翻倍,失望会减半。
最后补一句:别清理旧朋友圈。
那些半夜的废话、失焦的自拍,是你活过的毛边。
留着自己回头看,才知道“原来我挺过来了”。
别人点不点,真无所谓——你首先得给自己点个“已阅”。
来源:情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