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吃掉52斤,肥胖率超40%!美国人为啥这么喜欢吃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00:17 1

摘要:一年52斤糖,相当于一口气干掉5183颗方糖。肥胖率飙上40%+、糖尿病患病率超14%,美国人已经不是“爱吃糖”这么简单了,而是彻头彻尾地被“糖缠身”。

在美国,吃糖不仅是生活习惯,更像是一场国家级的“投喂实验”。

一年52斤糖,相当于一口气干掉5183颗方糖。肥胖率飙上40%+、糖尿病患病率超14%,美国人已经不是“爱吃糖”这么简单了,而是彻头彻尾地被“糖缠身”。

问题是,这到底是谁的错?更重要的是,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美国?

如果说吃糖是种嗜好,那美国就是“糖瘾”最深的病人。

在美国社交平台上,晒甜品就像炫富。一位家庭主妇为了给孩子做甜食,把三明治雪糕、花生酱、奶油、巧克力豆、彩糖一层一层砌成“高糖炸弹”,看得人糖尿病都蠢蠢欲动。

她倒进去的那一袋白糖,要是搁在中国家庭,两年都用不完。而这,仅仅是美国人一顿饭上的“甜度标准”。

更离谱的是,这些甜得发齁的东西,还特别便宜。你没听错,便宜到什么程度?一罐可乐含39克糖,售价0.5美元,美国人只要工作50秒就能买到一罐。

问题就来了——在如此低廉、轻松获取的糖文化下,美国人是怎么把自己“吃进医院”的?

这盘棋,从头就是资本在下。

美国人并不是一直这么吃的。实际上,几百年前,糖可是比牛还贵的奢侈品。到了18世纪,糖靠着殖民扩张和奴隶制,才逐步成为平民消费的主流甜味来源。

真正改变一切的,是20世纪70年代。一种叫“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的工业甜味剂来了,它成本比白糖还低,性能还更“甜”——听起来是不是很像毒品?

关键在于,这玩意被资本、政府、农业政策联手推上了天。

ADM公司、政客、农业补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走一条线,高果糖玉米糖浆像瘟疫一样席卷全美食品产业。软饮、蛋糕、果昔、面包……全装满了这种廉价糖浆。

1984年起,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全面转用HFCS,成本降低30-50%。一边削成本,一边造上瘾,资本笑了,公众胖了。

到1999年,美国人均糖量暴涨至69公斤/年,虽然现在回落到26公斤/年,但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25克/天——说白了,美国人一个早餐就顶我们三天的糖。

这还没完,更刺眼的现实是在美国,越穷的人越容易胖,而且越瘦越贵。

别奇怪,这不是自然规律,是社会制度的“菜单选择”。

廉价食品全是深加工,高糖、高脂却低营养。那些专为底层市场打造的食物,便宜又容易上瘾,唯一的代价就是健康。

美国底层工薪族或失业人群,谁有精力去挑食?日复一日,只有超市里最便宜、能充饥又能刺激神经的垃圾食品,成了他们的命根。

结果是胖子越来越多,穷人越吃越病。

美国23个州肥胖率已超35%,其中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等地突破40%。肥胖人群总计7940万,稳坐全球第一。

而这些人中,很多终生都在跟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病做斗争。美国糖尿病人均医疗开支高达16750美元/年,约是正常人的2.3倍。

这意味着什么?糖不是把人吃胖那么简单,而是吃进了医保系统、社会成本,最终再从底层人群口袋里掏钱——一个彻底的恶性循环。

你以为美国人不懂糖的危害?几十年前就有人想揭露,但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资本“捂了嘴”。

20世纪60年代,美国糖业研究基金会花钱收买哈佛科学家,让他们发论文“洗白”糖的安全性,把所有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的锅,全甩给脂肪。

后来还资助英国伯明翰大学做动物实验,老鼠一吃糖,就被查出动脉硬化、癌症酵素激增,结果立马被叫停,研究不准发、不准谈。

2016年,这件事才被媒体曝光。但到今天,美国依然在“甜着过日子”。

这背后的游戏规则早就定好:糖很便宜,上瘾更便宜。至于人民的健康、社会的弊病、医疗的黑洞,那都太后话了。

问题来了,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美国?

数据摆这,我们目前人均添加糖摄入约30克/天,虽然超过了世卫组织推荐水平(25克),但还是比美国低出一半有余。

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不减糖就要吃药”。

从奈雪的茶、喜茶到蜜雪冰城,纷纷推出减糖、无糖版本,把甜度做成“可选项”;东方树叶从“最难喝饮料”成了无糖饮品销量第一,说明市场已经开始分化。

连传统中秋月饼、节日糖果这种甜品,也开始走向减糖配方。更有意思的是——代糖产业悄悄砸出18亿市场规模,低热、高甜、低负担,成了新风口。

中国人真不是不能吃甜,而是能掌握自己的甜。

说到底,糖不是敌人,“不知道量”才是罪魁。

记住这个数字——25克,这是世卫组织建议的每日添加糖摄入上限。当你买饮料时,看一下每100ml糖分,超过这个数那就是真正的“甜蜜陷阱”。

而这个教训,美国人已经用几十年和几千万糖尿病人验证过了。

我们可以从中借光,但绝不能重走老路。

【总结】

靠糖喂养出来的社会,最终要为此付出最沉重的代价,而这样的教训,中国必须警醒、提前规避。

从减糖风潮到代糖崛起,中国已经迈出第一步,更要守住“底线糖分”,别让资本左右我们的饮食主权和健康底线。

来源:带盐人小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