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行业标准《基于SRv6的金融广域网络技术要求》(JR/T 0337—2025)(以下简称“《要求》”),已于2025年5月实施。
《银行科技研究社》消息: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行业标准《基于SRv6的金融广域网络技术要求》(JR/T 0337—2025)(以下简称“《要求》”),已于2025年5月实施。
《要求》提到,随着金融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分布式系统架构的转型,对承载金融业务的广域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Pv6数据面的分段路由技术(SRv6)基于源路由机制,具备简化网络协议、多重编程空间、与软件定义网络架构紧密结合等技术能力。通过采用SRv6技术,金融业相关机构能够规划和建设满足集中管控、灵活调度、多业务融合承载、差异化业务体验及智能运维能力要求的金融广域网络,更好满足金融业务承载和调度需求。
该文件规定了基于SRv6的金融广域网络技术要求,包括总体架构、功能要求、控制保障要求等内容,适用于金融业相关机构基于SRv6开展金融广域网络规划、设计、建设等工作。
总体架构主要包括2部分
《要求》提出,基于SRv6的金融广域网络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物理组网:基于层次化、模块化的原则构建金融广域网络,与数据中心网络松耦合,适应业务快速变化和规模部署需求,实现业务灵活弹性扩展。
承载能力:具备简化网络协议,支持多用户、多业务融合承载;具备流量调度和资源调整能力,满足应用对网络服务的需求;满足业务组播需求。
IPv6地址规划:IPv6地址分配应遵循统一性、唯一性、层次化、安全性、连续性、可扩展性原则。
流量调度:支持按需路径规划和业务灵活调度,实现全局网络流量按需分担与承载,提升链路利用率,满足多地多中心架构的灵活调度需求。
业务保障:满足业务对网络高可靠性需求,保障不同业务的安全隔离及差异化SLA,支持网络统一承载多用户、多业务流量。
网络安全:保障网络自身安全和接入用户安全。
网络监控:实时收集网络信息,监控网络质量,支持网络可视化,具备动态感知网络变化趋势的能力。
基于SRv6的金融广域网络架构,主要包括物理网络和网络控制器2部分。
物理网络是金融广域网络架构的基础,通过高带宽通信网络,为多地分布式云数据中心、分支机构、外联机构等提供泛在连接服务。物理网络采用核心层和汇聚层两层架构,基础架构弹性灵活。
其中,核心层在主要数据中心所在城市部署核心站点,为整体网络提供高速互通能力。汇聚层根据业务和地域属性定义各类汇聚站点,例如数据中心汇聚站点、城域汇聚站点、分支汇聚站点、外联汇聚站点等。各类汇聚站点用于网络快速部署、业务灵活接入,并可根据业务发展和网络实际按需部署、扩展。
网络控制器则负责物理网络的集中管理、控制和分析,并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向业务应用提供业务管理、资源管理、网络运维等能力。
功能要求涉及3方面
功能要求主要涉及网络承载能力、IPv6地址规划、流量调度3方面。
网络承载能力方面,金融广域网络通过部署SRv6及相关网络协议,支持承载多种业务,具体包括:
一、应支持SRv6网络编程框架,包括分段标识格式、功能集和行为集。
二、宜支持通过SRv6策略实现网络流量的灵活调度。
三、宜支持以太网虚拟专用网(EVPN),满足IPv4 VPN、IPv6 VPN和二层VPN(L2 VPN)的业务要求。
四、宜支持IPv6封装的比特位索引显式复制(BIERv6)、通用比特索引显式复制的组播系统(G-BIER)、基于IPv6数据平面的源路由组播协议(MSR6)等无状态组播协议,支持三层VPN组播(L3 VPN)和L2 VPN的组播功能。
五、宜支持SRv6报文头压缩技术,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IPv6地址规划方面,遵循统一分配原则,具体包括:
一、IPv6地址应统一规划,以简化路由发布、控制和网络的后期维护。地址规划与分配应考虑网络发展需求,为扩容预留空间。
二、IPv6地址应保持全网唯一性。
三、IPv6地址应分段规划,段与段之间地址、段内地址宜保持连续,减少网络地址碎片化,增强路由聚合能力,提高网络路由效率。
四、IPv6地址宜嵌入地址属性、地址所属地域、业务属性等关键溯源信息,实现快速溯源。
五、业务间互访应配置安全控制策略,同一种业务属性应划分至同一段地址空间,便于地址过滤和策略管理。
流量调度方面,金融广域网络应部署业务流量调度功能,满足多地多中心的多活部署调度要求,具体包括:
一、应支持隧道算路调优,在SLA不满足、链路带宽超过阈值、网络设备故障、链路故障、主备路径部分重合、路径非最优等情况下自动调整路径,且在故障恢复并稳定后,业务流量自动切换至最优路径。
二、应支持严格选路、松散选路、排除选路等选路规则。
三、宜支持亲和属性、共享链路风险组、不相交路径等选路规则。
四、应支持多种路径选择策略,满足不同业务对网络质量的差异化需求。
五、应支持IP五元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传输层协议)、颜色标记位、差分服务代码点(DSCP)等方式将数据引流入隧道。
六、应支持应用主备路径,主备路径间支持自动切换。
七、宜支持通过拓扑无关的无环替换路径快速重路由(TI-LFA FRR)机制,为SRv6策略提供链路及节点保护,加快故障场景下流量收敛速度。
八、宜支持SRv6策略故障时逃生至SRv6尽力而为(SRv6 BE)模式的功能,在所有SRv6策略、路径均故障时流量不中断。
九、应支持采用候选路径多分段标识(SID)列表的SRv6策略,实现隧道路径负载分担至多条路径。
十、宜支持SRv6隧道端到端的ping和traceroute检测。
十一、应支持局部流量调优和全局流量调优,并支持定时或周期性的全网路径优化。
十二、宜支持SRv6路径自动分裂和收回功能,当现有路径无法满足业务流量时,新增路径支持负载分担;当业务流量下降时,自动回收扩展的预留带宽或路径,重新收敛回原有路径。
十三、宜支持SRv6策略跨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VPN的动态算路调优功能,提供灵活的广域线路选择。
十四、宜支持相同业务的SRv6策略来回路径一致,简化运维复杂度。
此外,《要求》还从网络可靠性、服务质量保障、网络安全、网络监控、网络控制器接口等5方面提出了控制保障要求。
来源:银行科技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