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安全政策》(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是国际冲突与安全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同行评议期刊之一,旨在促进对武装冲突、干预和冲突解决等政策问题的理论研究。自1980年创刊以来,《当代安全政策》已确立了其作为理论与政策交汇点研究的独特
期刊简介
《当代安全政策》(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是国际冲突与安全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同行评议期刊之一,旨在促进对武装冲突、干预和冲突解决等政策问题的理论研究。自1980年创刊以来,《当代安全政策》已确立了其作为理论与政策交汇点研究的独特地位。主要关注领域包括:战争与武装冲突、维和、冲突解决、军备控制与裁军、国防政策、战略文化等。五年影响因子为:4.6。
本期目录
1
网络安全的政治经济学:政府、企业与商业权力的机会结构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ybersecurity: Governments, firms and opportunity structures for business power
2
负责任行为的兴起:西方商业机构关于西方网络威胁行动者的报告
The rise of responsible behavior: Western commercial reports on Western cyber threat actors
3
发展数字“边缘”以获得战略优势:非洲的能力建设援助和战略竞争
Developing digital “peripheries” for strategic advantage: Capacity building assistance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in Africa
4
俄罗斯瓦格纳集团与非洲威权主义的维持:对中国国内外的启示
Russia’s Wagner Group and the sustainment of authoritarianism in Africa: Implications for China at home and abroad
5
通过战争实现和平:“新非洲争夺战”中冲突管理和非洲能动性的竞争愿景
Making peace by fighting war: Competing visions of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African agency in the “new scramble for Africa”
6 国际调解员都做些什么?重振和完善调解-博弈模式
What do international mediators do? Reviving and refining the mediation-bargaining model
7
当地参与和美国军方对性别融合的态度:来自阿富汗的证据
Local engagement and U.S. military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integration: Evidence from Afghanistan
8
填补印太地区的武器采购缺口:韩国对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武器出口
Filling the weapons procurement gap in the Indo-Pacific: South Korean arms exports to India and Indonesia
9 欧洲的常规军备控制和军事平衡
Conventional arms control and military balance in Europe
10 分裂的层次:楔子战略如何塑造国际和国内政治
Levels of division: How wedge strategies shap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olitics
内容摘要
网络安全的政治经济学:政府、企业与商业权力的机会结构
题目: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ybersecurity: Governments, firms and opportunity structures for business power
作者:Moritz Weiss,慕尼黑大学国际关系高级讲师;Nicolas Kriegerb,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硕士。
简介:为什么在网络安全领域,私人企业的影响力在先进民主国家中日益显现?作者提出四个“供给-需求”条件并检验这些条件是否存在于美国网络安全结构中,重点研究美军网络司令部(USCYBERCOM)与相关企业的合同互动情况。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自2018年以来290份合同的新数据集,并分析这四个条件在现实中的表现。作者研究发现由于私营企业在网络安全任务中常被政府所需,私营企业的确因此有系统性的机会去参与政策、获得合同与资源。这一结论提醒政策制定者在推进网络安全治理时须警惕“企业力量”在制度设计与资源配置中可能带来的不对称。
原文链接:
题目:The rise of responsible behavior: Western commercial reports on Western cyber threat actors
作者:Lior Yoffe,特拉维夫大学博士生。
简介:为什么西方商业网络安全公司在对“西方网络威胁行为体”的报告中逐渐体现出“负责行为”(responsible behavior)?文章依托2010–2022年威胁报告的统计分析与具体案例,考察商业公司在披露西方网络行为体活动上的数量和深度是如何的变化。研究发现,此类报告曾在早期以商业利益为驱动,强调透明与全面描述,但近年来在披露数量与细节上均显著减少,同时决策过程越来越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与此同时,这种转变使网络冲突的风险评估与公众理解更可能被政治扭曲。由此可见,商业报告并非中立技术活动,而是深深地嵌入政治与安全逻辑中。
原文链接:
题目:Developing digital “peripheries” for strategic advantage: Capacity building assistance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in Africa
作者:Julia Carver,牛津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
简介:本文探讨美国、欧盟与中国如何通过在非洲的数字发展援助来获取战略优势。研究指出,尽管数字能力建设援助(Capacity building, CB)通常被视为帮助受援国减少对“武器化相互依赖”的脆弱性,但主要捐助方实际上将其作为塑造全球数字网络、争夺地缘政治主导权的工具。作者结合政策文件与实证材料,通过比较分析这三大行为体在非洲数字领域的援助实践发现,援助配置不仅受技术与发展逻辑影响,更深层地体现了大国在战略结盟与制度建构上的博弈,并提示受援国需警惕援助背后的战略意图,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数字主权与战略自主性。
原文链接:
题目:Russia’s Wagner Group and the sustainment of authoritarianism in Africa: Implications for China at home and abroad
作者:Christopher Spearin,加拿大武装部队学院教授。
简介:为什么俄罗斯瓦格纳集团在非洲的行动会对中国的战略构想形成掣肘?本文借助“威权冲突管理”(Authoritarian Conflict Management, ACM)框架,分析瓦格纳在中非共和国与马里的介入如何影响非洲威权政体的维持及区域稳定。文章首先阐释威权维持的逻辑,继而从话语、空间与经济三个维度揭示瓦格纳如何通过制造不稳定来延缓或削弱中国在非洲的经济与发展项目、冲突调解努力以及多边合作机制。作者指出,瓦格纳行动不仅在实地造成安全真空和治理困境,还削弱了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效能,间接降低了这些机制对中国在维和与对外形象上的战略价值。这表明中俄在非洲威权环境中的互动并非天然互补,瓦格纳集团的存在反而凸显了大国在威权支撑模式上的竞争性张力。
原文链接:
题目:Making peace by fighting war: Competing visions of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African agency in the “new scramble for Africa”
作者:Jacqui Cho,巴塞尔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员。
简介:为何在“大国新一轮争夺非洲”的背景中,非洲国家在冲突管理中展现出不同于冷战后“协商解决”的新愿景?本文以喀麦隆英语社群危机为核心案例,通过对60多位当地冲突各方与外部参与者的深入访谈,分析大国竞争(如俄罗斯与中国)如何挑战和重塑传统和平谈判与调解的实践规范。本文作者认为,随着外部大国在非洲影响力多元化,暴力干预越来越被部分地方精英接受为冲突管理工具;与此同时,对话与协商的吸引力与可行性正受到明显削弱。这一结论提醒国际干预者在设计冲突解决政策时需尊重非洲国家对武力与和平之间的本土观念与策略偏好。
原文链接:
国际调解员都做些什么?重振和完善调解-博弈模式
题目:What do international mediators do? Reviving and refining the mediation-bargaining model
作者:Laurie Nathan,基奥学院克罗克国际和平研究所教授和调解项目主任。
简介:本文重振并发展了一种将国际调解视为“调解博弈”的学术观点,主张调解组织在许多案例中既是中立引导者,又实际是带有立场与利益的博弈者。作者通过对非洲政变调解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调解者在超过七成的案例中参与博弈过程。进一步修正后的模型明确了调解组织参与博弈的三项必要条件:1.调解组织本身必须关心冲突结果;2.其对结果具有偏好;3.而这种偏好与冲突方之一或多个的偏好存在分歧。换言之,只有当调解者对结果有利益投入且其期望结果与某些当事方不同,他们才有动力与能力进行博弈。此发现为政策实践提供思路,即在选择调解者及设计调解机制时要关注其动机与偏好,以提升调解成功的可能性。
原文链接:
题目:Local engagement and U.S. military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integration: Evidence from Afghanistan
作者:Heidi Hardt,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政治学副教授;Stéfanie von Hlatkyb,加拿大女王大学政治研究系教授。
简介:为什么美军对性别融合的态度会因作战经历而异?本文通过43名曾在阿富汗北约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服役的现役与退役美军的访谈和在线调查,分析当地接触经验如何影响军人对性别融合的看法。本文发现曾在混合性别部队服役的士兵普遍肯定女兵与阿富汗当地女性的互动;相比之下,在纯男性部队服役者更倾向于对性别融合持负面态度。作者据此提出“作战环境中的接触经验”理论作为解释军人性别态度差异的新机制,并在实践上强调应通过混合部队的部署经验来推进“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的落实。
原文链接:
题目:Filling the weapons procurement gap in the Indo-Pacific: South Korean arms exports to India and Indonesia
作者:Soul Park,东英吉利大学国际关系讲师;Chirayu Thakkar,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
简介:为什么二线武器供应国能够在全球军工体系中扩大市场?本文以国防工业全球化背景为切入点,提出一种“需求侧”解释,强调一线大国供应商因专注于高端远程投送型武器,导致全球军火市场出现“结构性缺口”,即某些平台因性能过剩或被忽视而无法满足中等强国的战略与技术需求。作者通过韩国向印度和印尼出口武器的案例揭示了二线供应国如何在战略、技术与作战学说层面更贴近买方需求,从而在竞争中优于一线供应商并成功填补缺口。这说明中等强国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也能通过武器贸易塑造地区安全生态,并凸显其在国际防务合作中的作用。
原文链接:
欧洲的常规军备控制和军事平衡
题目:Conventional arms control and military balance in Europe
作者:William E. Lippert,莱顿大学治理与全球事务学院、安全与全球事务研究所(ISGA)博士生;Jordan Beckerb,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副教授兼社会科学研究实验室主任。
简介:在敌对环境下的常规军备控制(CAC)协议中,更强大的国家为何会接受相对军事优势的削弱?本文提出并检验了一个理论模型,分析影响CAC结果的条件,包括地缘政治稳定认知、军事平衡和资源约束。研究假设指出,资源因素是维持既有军事平衡的必要条件,但并不足以单独决定协议结果。作者通过对29个欧洲CAC协议的系统检验发现,其中7个案例确实改变了原有军事平衡,而在23个案例中,实际结果与模型预测相符。本文填补了学界长期缺乏对CAC如何影响军事平衡的量化分析空白,并提出常规军备控制既是大国战略考量的结果,也是资源与安全平衡互动的产物。
原文链接:
分裂的层次:楔子战略如何塑造国际和国内政治
题目:Levels of division: How wedge strategies shap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olitics
作者:Tongfi Kim,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国际事务助理教授;Luis Simónb,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安全、外交与战略中心(CSDS)主任。
简介:国家往往试图通过削弱对手来获取有利的力量平衡,但现有文献对其具体操作方式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聚焦于外部行为体如何通过“楔子战略”(wedge strategies)分化目标,从而弱化其内外部凝聚力,并将其与其他形式的外部干预加以区分。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框架,将楔子战略定义为国家通过制造内部或外部裂痕来削弱目标的努力,并指出其可发生在多个层面,目的包括削弱目标国的决心或削减其进行平衡行为的能力。文章比较了两个案例:其一是20世纪上半叶日本对华的离间操作,其二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至2022年俄乌战争前俄罗斯对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离间策略。为理解当代大国博弈中的分化手段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原文链接:
译者:张启峰,国政学人编译员,昆士兰大学国际关系+和平与冲突研究专业学士,主要关注澳大利亚外交政策、亚太地区安全。
审核 | 赖永祯 张潇文
排版 | 史轩
本文源于《当代安全政策》,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