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啸斋日记》(7):1986年,11月21日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22:13 1

摘要:但冬天的农村人,吃罢晚饭,没有啥可作消遣,睡得早又睡不着,都爱从灶火的火膛里,投一小堆火炭儿,放在火盆里,再端到屋里,关门,围火,拉家常。这比点灯说闲话高明一点儿:省灯油。

《吟啸斋日记》(7):1986年11月21日记

其一:

一场家庭风波

天不冷。

但冬天的农村人,吃罢晚饭,没有啥可作消遣,睡得早又睡不着,都爱从灶火的火膛里,投一小堆火炭儿,放在火盆里,再端到屋里,关门,围火,拉家常。这比点灯说闲话高明一点儿:省灯油。

老二儿子在厦房看书,老二闺女在灶火刷碗,把锅碗瓢盆碰得叮当乱响,好像一曲交响乐。围在堂屋火边的老三儿子,自言自语的开了腔:

“我没有裤子穿,穿一条单裤,清早去地刮荆稍,可冷。”

父亲一共有三个儿子,老大不在家;在家的两个儿子,在家庭中,犹如父亲的左右臂膀,虽没多大本事,但靠地吃饭,靠气力花钱,——这在农村人看来,就是立家创业之本的活计,要他的两个金刚去干,却是不难。

这样,省了他老人家的力气。分担了他肩上的家庭生活重担。做父亲的,自然很是看重他们的要求,更要比关心其他人的生活加倍的去关心他俩。

老三儿子现在突然说没有裤子穿,这还了得?

父亲马上脑子一转,想起了前不久,因为短,不合身,他刚从自己身上脱下的那条秋裤,于是说:

“我那条秋裤,你咋不穿嘞?”

“哪条秋裤?”

三儿子正在发愣,做母亲的“嘿嘿”一笑,说话了:

“你脱下的那条秋裤,这阵儿我正穿着呢!”

父亲一听,立马黑了脸,收敛了眼帘,撅起了嘴:

“我说你哟——”说着,白眼珠一轮,瞅了母亲一眼。

“你说我咋?”母亲依然笑嘻嘻的,轻声轻气的说。眼角的鱼尾纹,因这一笑,聚在了一起,汇成了一小片儿,显灵灵的。这是岁月的刻刀,在她的脸上,刻下的象形文字。(未完,后续)

其二:

从这往井沟去,须翻四道岭、五道沟,舅爷家的孙子结婚,他们去行礼,一人还背了一袋麦子去磨。那么多人,怕人家笑话不说,单是来来回回、上坡下岭,这么远的路程,就有点让他不敢相信。于是问他大嫂:

“这么远,你们咋背着麦,去那里磨哩,嫂?那还胜拉到石井街里去磨?”

"哎呀,没这儿咋,机器是我舅家的,磨磨又不掏钱。"

【录后感悟】

现在想来,当时确实是因为太穷了,所以只要能省钱,哪怕是出再多的冤枉力,跑再远的冤枉路,在大人们看来,都很正常,无所谓的!

我们所在的村子,在龙潭大峡谷景区边上,在清河川;而他们行礼要去的井沟西村,在北山,在荆紫仙山景区边上,离新峪公路少说也还有八九十来里。

别的不说,单是出我们家门,顶心坡上上疙瘩,一直走到关郎,这一路就有六七里;然后出关郎,经山前洼、元古洞、老瓦野,一路向北,到井沟村西南坡,再下去这道坡,才能到我舅爷家。

整个路程,至少在十五六里左右!一来一回,就是二三十里。一袋麦子,小布袋,不装太满,少说也有七八十斤!背去背回来,来回脚力,这得有多累人啊!

现在抄录这段日记,真的感到不可思议!

来源:剑鸣的涛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