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5日19:30,国政学人第14期学术讲坛于线上顺利举办。本次讲坛荣幸邀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国家安全计量实验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严展宇老师担任主讲人,带来“大国竞争中的技术炒作”主题分享。本次活动由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支持、中国海洋
活动回顾
2025年10月5日19:30,国政学人第14期学术讲坛于线上顺利举办。本次讲坛荣幸邀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国家安全计量实验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严展宇老师担任主讲人,带来“大国竞争中的技术炒作”主题分享。本次活动由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部彦君老师主持。
大国竞争中的技术炒作
在主讲环节,严展宇老师首先明确了研究背景,并循序渐进地阐述了研究问题。他指出,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大发展大变动大更新的时代,技术已成为大国间战略博弈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构成国家权力的关键变量。关于技术与国际关系的联系,从系统角度来看,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战争形态,增进民族及文明间的互动,确立国际关系的全球维度,改变国际议程以及赋能非国家行为体。从单元视角来看,技术可以作为构成性权力、结构性权力与关系性权力,提升国家硬实力,控制全球技术发展方向和研发速率并影响国际分工和技术分享。以兴起的数字货币及不断发展的元宇宙为切口,纵观技术的发展历史,严老师指出了一种现象,即每当一项新技术出现时,通常会产生一波热切的期待和乐观情绪。而这种“技术热”的乐观情绪可能与技术的实际效用脱节,呈现一种不受约束的“炒作”(Hype)状态,并助长虚假的乐观氛围。技术炒作中固然蕴含着真正的革命性技术,但其中不乏借炒作而伪装的虚假技术、错误技术和不良技术。既有研究讨论了技术炒作对技术研发、国防采购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基于此,严老师进一步发问:技术炒作是否是一种常态?他认为,技术炒作多发生于大国竞争激烈且技术发展迅速的时期。核心研究问题则是在大国竞争中,作为战略欺骗的技术炒作,究竟是如何进行的?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并应对这种“阳谋”?
随后,严老师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一,关于战略欺骗的研究构成技术炒作的理论背景,包括对引发情报失误问题的反思研究、针对战略欺骗模式的研究以及有关战略欺骗的方法和应对策略研究。该类研究启发严老师理解技术炒作背后的理性框架,借助心理学和社会学推动研究理论化,并探索如何实施战略欺骗并提升反欺骗能力。其二,“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模型为技术炒作的概念定义提供理论基础。该模型揭示,技术的发展会经历从“技术萌芽期”到“期望膨胀期”的炒作高峰,再跌落至“泡沫破灭后的低谷期”,而后少数技术进入“稳步爬升复苏期”和“生产成熟期”的客观周期。炒作是技术发展的必经阶段,为国家间的战略操纵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性。其三,“技术接受拓展模型”揭示了技术炒作的机制,认为人们是否采纳一项新技术,主要取决于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两大主观判断。由此,何者影响国家对一项技术的有用性与易用性认知?这启发严老师因时因势进行讨论。此外,有用性与易用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严老师揭示了技术炒作的行为逻辑,指出其本质上是国家间认知域竞争的一种策略,是国家通过操纵技术域,影响对手的认知域,进而实现物理域目标的过程。通过技术炒作进行成本强加,关键在于让目标国相信关于该技术的一整套叙事,使对方认为发展某项技术于己有利并且力所能及,从而主动投资研发。基于此,何种技术会成为炒作的焦点?严老师以必要成本与时间压力的高低对技术进行了类型化区分,认为高投入、长周期的消耗型技术是技术炒作的主要类型。更进一步,如何进行技术炒作?如何塑造对手关于技术有用性与易用性的认知?严老师指出,关于技术有用性的判断与技术自身特点有关,技术有用需同时满足技术路线合理、技术伦理正确、技术赋权明确三个条件。认知有用性的炒作策略包括宣传上的模糊策略与行动上的镜像策略。关于技术易用性的判断则与受骗国自身特点有关,受骗国对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和研发时间能力的判断是主要因素。可采用压力策略与吸引策略炒作认知易用性。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炒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目标国能够承受长期大量的成本投入压力,技术炒作反而会促进创新,刺激目标国实现技术突破,从而反噬炒作国。因此,即便目标国上当,炒作国仍需持续关注其技术研发的进展,当技术发展出现“失控”态势时,通过技术及时封锁或强化炒作等方式,确保技术炒作与技术突破间的隔离屏障不被打破。
而后,严展宇老师采用国家安全决策指令与国家安全研究指令两套档案系统,分析1981至1983年间美国对苏联遏制战略的执行策略如何从传统的核威慑转向升级版的技术炒作,并将技术炒作的策略出台拆解为酝酿期、形成期、成熟期与出台期四个过程。严老师指出,美国的目的在于通过战略防御计划重塑苏联的战略重心,向苏联施加经济压力。接下来,严老师依据档案资料清晰地还原了美国如何策划并实施技术炒作并评估其技术炒作的效果。这场技术炒作的结果是苏联于1985年寻求主动缓和,敦促美国同意停止战略防御计划,对此,美国持续向苏联施压。切尔诺贝利核泄露则颠覆了技术的伦理正当性与成本易用性,苏联反复让步并主动妥协,美国则继续对苏联进行极限施压。直至1988年,面对无法承受的成本强加压力,苏联进行经济与政治改革,最终丧失了作为一个大国与美国进行竞争的能力与意图。作为遏制战略升级的一环,技术炒作取得了成功。
最后,严老师总结道,面对技术炒作的风险,国家应当更加审慎地看待技术发展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更加严格地对国际上的前沿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既避免技术焦虑心态主导决策,又要防止乐观主义垄断舆论,警惕来自竞争对手的技术炒作,审慎评估与选择多元技术路线,进而最大程度地避免技术炒作引发的国家安全风险。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听众踊跃提问,严展宇老师耐心解答。严老师同部彦君老师探讨了技术先发与技术后发国家在面对技术炒作时所面临的风险。针对技术炒作能否用于拉拢技术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严老师表示,对于高投入、长周期的技术,炒作的难度较高,拉拢技术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策略更多地是技术分享或技术联盟。对于战略防御计划是否是美国不采取传统核竞争的原因之一,严老师指出,案例中的技术炒作是遏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传统核竞争的升级版。技术炒作并不是孤立的大国竞争策略,甚至不是单纯的技术竞争策略,其可以同传统的均势、联盟、遏制等传统的国际关系战略配合使用。严老师亦同听众就技术炒作中的非国家行为体、技术炒作与战略欺骗的区别和联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活动圆满结束,后台数据显示累计观众超1600人次,直播期间互动积极,讨论热烈,聊天区氛围活跃,好评如潮。
视频回顾
国政学人学术讲坛是国政学人系列活动之一,秉持“以学术为本、以交流为桥”的理念,致力于构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平台。承蒙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支持,国政学人也将常态化举办论文写作工作坊、沙龙、访谈等线上活动,欢迎广大师友关注、参与。
文案丨邵良 张俊枫
美编丨韩雄柏
排版丨崔竞丹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