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江苏纵深推进全民普法让法治信仰植根人民心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9 10:13 1

摘要:四十载春风化雨,四十载法润民心。从“一五”普法的“拓荒播种”到“八五”普法的“深耕细作”,江苏省探索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模式,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普及法律常识向提升法治素养转变,从单向灌输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进一步提高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

四十载春风化雨,四十载法润民心。从“一五”普法的“拓荒播种”到“八五”普法的“深耕细作”,江苏省探索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模式,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普及法律常识向提升法治素养转变,从单向灌输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进一步提高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让法治信仰植根人民心中。

从“独奏”到“合唱”
着力构建“大普法”格局

1985年4月,江苏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法制宣传及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同年12月,省委、省政府批转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关于向全省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有计划地、比较系统地为公民普及法律常识。

2003年6月24日,江苏省出台《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明确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均应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推动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

2015年6月,江苏省出台《江苏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办法》。同年9月,省委宣传部、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司法厅等7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的意见》,通过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职责义务、强化考核评估,促进执法司法与普法工作有机结合。

2022年,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基础上,探索推行“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重点单位普法工作责任清单、普法重要工作提示单、普法重点任务督办单、履行普法责任评价书“三单一书”制度,在省、市、县三级全面开展年度普法责任制履职评议工作,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全民普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普法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江苏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和工作导向,坚持“普法为了人民、普法依靠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一五”普法期间,组建由7832名法制报告员、67432名宣传员组成的群众性法制宣传队伍。“二五”普法期间,成立江苏省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长期活跃在基层一线,团队规模不断扩大。“六五”普法期间,探索建立社会化运作机制,发动社会组织力量,组建青年普法志愿者总队,走进课堂、社区和农村,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讲好法治故事。2024年,江苏省依托省内高校资源,组建大学生法治宣讲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从“漫灌”到“滴灌”
推动普法更加精准高效

截至目前,江苏省共创办法治电视栏目52个、法治广播栏目32个,“法润江苏”普法平台年浏览量达830万余次,实现“报、网、微、端、屏”全覆盖。同时,积极探索扫码学法、直播带法、VR法治体验、AI智能法治助手等“智慧普法”新模式,让群众遇到困难能够找法“有门”、靠法“有路”。

随着信息传播越来越“碎片化”,传统的“课堂式”“黑板报式”普法模式渐显覆盖面窄、系统性弱等短板。为此,江苏省推动普法工作从“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转变为“你需我讲”的互动回应,从“大水漫灌”的粗放覆盖转变为“精准滴灌”的靶向发力,通过听课对象“点单”、授课人员“上菜”,更好地满足群众法律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难题,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满足群众多元化、差异化的法律需求,江苏省聚焦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重点对象,注重“因需施教、分类施教”,探索推行“按需普法+精准普法”模式。

2013年8月,江苏省出台《关于构建法制宣传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的意见》,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精准对接急难愁盼,统一规范需求收集研判、服务产品研发、普法产品供给等工作流程,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转型升级。

2023年9月,江苏省司法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出台《江苏省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国家工作人员“尊法赋能”、青少年“学法护航”、市场主体“守法致远”、村(居)民“用法安居”四大行动,大力推广“法治素养基准+权利义务清单+法律风险提示+典型案例发布”的精准化普法模式,通过“分众化、场景化、闭环化”的法治信仰培育路径,推动公民法治素养从“认知接纳”向“行为自觉”转变。

从“一五”普法到“八五”普法,作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始终是普法重点对象。目前,会前学法已成为江苏省各级党委、政府学习的“规定动作”,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成为初任培训、在职培训等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构建起“一个共性清单+各领域个性清单”的“1+N”学法用法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学法用法新模式。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自2021年起,江苏省司法厅重点打造以“沉浸式、互动式”为主要特色的“法治第二课堂”,引导青少年主动学法、遵纪守法。截至目前,31场活动网络直播观看总量超过7500万人次。全省各地组织开展“法治夏令营”“模拟法庭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法宣传活动,推动法治入学礼、入队礼、成人礼及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法治教材、法治课时、法治实践活动全覆盖,进一步健全政府、司法机关、学校、家庭、社会“五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模式。

近年来,江苏省司法厅先后部署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民企”等专项普法活动,持续深化“法企同行”“法治民企建设”“产业链+法律服务”惠企惠民等专项行动,连续19年开展“农民工学法活动周”活动,编印《企业全流程法律风险图谱案例》,推出“一业一册”法律风险清单。今年上半年,共开展送法入企活动8000余场,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30万余人次,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20万余人次。

从“法制”到“法治”
助力夯实法治建设根基

1988年,江苏省选定无锡市、南通市、常熟市、原宿迁县、泰州市姜堰区大伦镇、盐城市建湖县沿河镇及原徐州矿务局、原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8个地区和单位,作为全省依法治市、依法治乡、依法治厂首批试点。

2014年10月,江苏省出台《关于创新社会普法教育机制的意见》,更加突出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更加突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培育,积极探索“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的普法新路径,着力推动全民法制宣传向法治教育转变、普及法律知识向培育法治信仰转变,将法治精神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全民守法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江苏省大力实施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出台《关于加强基层“三治”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见》,持续开展“法润江苏·德法同行”活动,落实落细“四议两公开”、基层“微自治”等制度,将法治元素融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9个,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

“法律明白人”来自群众、服务群众,是参与基层依法治理的生力军。2020年以来,江苏省大力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从村“两委”干部、妇联干部、党员、人民调解员、致富能手等群体中培养20万余名“法律明白人”,累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7万余场,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20万余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40万余件。

2024年5月20日,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展示园正式开园。如今,像这样让群众“出门有法、抬头见法、休闲学法”的各类法治文化阵地,在江苏省共有1.8万余个,其中“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0个。各地依托图书馆、博物馆、农家书屋、“口袋公园”等公共文化平台,用好“廊、亭、墙、栏、场、角”等景观群落,融入法律条文、名言警句、法治格言,积极打造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长廊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形成了“覆盖城乡、便利群众、设置合理、功能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集群。一个个法治“微景观”点上开花,串联成好戏连台的普法“大舞台”,进一步扩大了普法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江苏省将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入普法工作,创作法治动漫和微电影1200余部、法治戏曲剧本6000余部、法治故事1.4万余篇。“八五”普法期间,江苏省推动非遗保护与法治宣传“双向奔赴”,创作《雕版与法》《方寸之间显法治之光》《锦绣苏州 法映非遗》等一批优秀的非遗法治文化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也是法治宣传的创新实践。

在“八五”普法即将收官、“九五”普法再启新程的重要节点上,江苏省将紧扣“让法治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显著优势、核心竞争力和坚强保障”这一目标,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江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以高水平法治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文章来源丨法治日报


来源:司法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