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智药局监测,2025年Q3年全球AI+药物研发融资数量达到27起,总金额11.12亿美元(79.18亿人民币)
进入10月,全球第三季度AI制药融资事件也新鲜出炉。
据智药局监测,2025年Q3年全球AI+药物研发融资数量达到27起,总金额11.12亿美元(79.18亿人民币)
从融资情况来看,环境整体严峻,但已出现结构性复苏迹象。与此同时,资金高度集中于头部项目和早期轮次。
以下是具体融资情况:
中美融资差距缩小
AI制药因为兼具计算和生物制药的属性,在疫情期间被各路跨界资本追捧,但如今生物制药的潮水褪去,坚持投向AI制药的资本减少,不少企业现金流紧张。
但随着AI技术的爆发,以及AI蛋白质技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里程碑,AI for Science概念兴起,AI制药领域开始走入新的阶段。
据智药局监测,2025年第三季度年全球AI+药物研发相关融资总事件达27起,总金额为11.12亿美元(79.18亿人民币)。
27笔融资中,中国AI药物研发融资事件12起,美国11起,其他国家和地区为4起,投融资活动仍然主要活跃在中国、美国和欧洲。
从融资事件上看,相较于2024年,中国第三季度融资数量略有增长,主要集中于珠三角、京津冀以及长三角等医药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尽管美国融资事件比中国少,但从资金占比来看,美国仍然占据全球AI制药的融资高地,中国的AI制药融资资金占比则为18%。
这一趋势较前两年有所改善。2022年到2023年,美国融资金额占比从77%提升了80%。中国资金占比从2022年的9%微涨至10%,再提升至如今的18%。
此外,美国对AI制药领域的投资正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风险投资机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科技巨头正通过直接投资初创公司或提供技术平台的方式深度参与。
例如,英伟达和OpenAI等一众AI科技公司投入巨资建设AI医药生态,希望其芯片和计算平台成为AI制药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设施。
据智药局统计,英伟达已经投了13家AI制药公司,OpanAI 也首次投资了AI制药公司Chai Discovery。
与之相比,中国AI制药公司主要依靠以国资背景为主的机构投资,以及企业的战略投资。
另一个方面,制药巨头项目合作首付款为AI制药公司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例如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的交易,潜在价值总计50亿美元,首付款1亿美元。
谁拿到了钱?
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主要集中在前中期不同,中国多家公司拿到了大额融资,走到了中后轮。
今年上半年,英矽智能完成1.23亿美元的融资,今年下半年,专注“AI+纳米递送”剂泰科技完成了4亿元D轮融资,据称已经预备港股上市。
此外,利用AI+结构生物+类器官技术开发药物的赜灵生物,也拿到了4亿元B+轮;AI+iPSC睿健医药拿下3亿元B轮,首个在研产品NouvNeu001已启动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
许多原本只提供AI软件或服务的企业,开始布局自研或联合研发药物管线,向生物科技公司的属性靠拢,以掌握更大的价值主导权。
而海外的AI制药融资趋势则更偏向于技术驱动,以及对未来的预期。
例如,以零样本抗体生成模型Chai-2震惊世界的Chai Discovery,公司在模型发布一个月后,即宣布获得7000万美元融资。
著名生物科技风投公司Flagship Pioneering也押下了一个巨大的赌注:其推出的Lila Sciences获得了2.35亿美元的A轮次资金支持。
该公司正在打造科学领域的AI Agent,该系统由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实验室的论文、实验和数据训练而成,能够自主确定以及实施实验。
不过真正驱动AI制药融资繁荣的,依旧是来自药物管线的进展。
随着更多AI驱动的药物管线进入临床II期、III期,真实的数据结果将成为行业价值的试金石。首款AI设计的药物上市,将极大提振行业的信心。
来源:智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