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进园,产业 “活” 园:新津科普实践助力园区从 “立” 到 “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9 09:51 1

摘要:产业园区,作为成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战场和“独门抓手”,正成为区域经济腾飞的关键引擎。为积极响应成都市委市政府“立园满园”行动及产业建圈强链要求,2025年,新津区确定为“园区提质增效年”,明确以“立园满园”行动为总牵引,推动工作、力

产业园区,作为成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战场和“独门抓手”,正成为区域经济腾飞的关键引擎。为积极响应成都市委市政府“立园满园”行动及产业建圈强链要求,2025年,新津区确定为“园区提质增效年”,明确以“立园满园”行动为总牵引,推动工作、力量、资源向园区聚合,以园区建设引领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新津区科协以科普研学为创新载体,构建“工业+农业”双轮驱动的科普场景体系,打通企业、农业资源与科普需求的壁垒,为“立园满园”行动注入了鲜活动能。

以“立园满园”为纲,科普研学应势而动

要实现园区从“有”到“优”、从“满”到“强”的跨越,不仅要求园区在产业规模上实现突破,更强调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与创新活力的激发。

“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普工作也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宣传方式,而要真正融入产业发展大局。”新津区科协负责人表示,在此形势下,新津区科协转变科普思路,将科普融入产业发展,通过研学活动把工业企业、农业基地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搭建园区与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互动平台,为“立园满园”行动提供人才储备、社会支持和创新动力,成为新津区推动园区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新津区拥有丰富的工农产业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转化为科普优势?通过深入调研和精心规划,区科协制定了“一线两点多场景”的建设方案:“一线”即打造精品科普研学路线;“两点”即聚焦新津经开区和天府农业博览园两大重点产业园区;“多场景”即构建多主题、多层次的科普体验场景。

“工业+农业”双轮驱动,构建园区科普新场景

面对“立园满园”行动对资源链接、构建融合互补产业生态的需求,新津区科协立足区域产业特色,以“工业+农业”双轮驱动模式,构建起多元化的科普场景。

在工业领域,新津区科协深挖区域内优质企业资源,链接三塔科技、沈师傅鸡蛋干工厂、海诺尔环保科普基地、新筑城轨交通等一批涵盖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轨道交通领域的知名企业与科普基地。同时,还将成都市新津区大川智能制造孵化中心、健康食品科技创新中心纳入工业科普场景体系。

大川智能制造孵化中心作为政府与高校共建的创新创业中试孵化平台,为科普研学、参观提供了智能制造、新材料领域成果转化的鲜活案例;健康食品科技创新中心则聚焦健康食品前沿领域,通过开放式、多功能的场景设计,让青少年清晰把握新津区在功能性食品、未来食品等新兴赛道的战略布局。

在农业领域,区科协创新性实施“科普+田园”策略,聚焦天府农博岛、宝墩遗址等农业与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农业科普场景。天府农博岛围绕“科技・生态・人文”三位一体科普理念,依托四大科学美空间差异化载体,打造了集亲子游玩、研学旅行、趣味拓展等于一体的农业科普场景集群;宝墩遗址则以古蜀农耕文明为核心,打造出“考古体验+文化传承”的农业历史科普场景,增强青少年对农耕文明的认知。

多元融合新体验,从车间到田园的沉浸式科普之旅

科普场景的打造,最终落脚于学生的实体参与,无论是工业车间还是田园地头,都成为青少年探索知识、激发兴趣的乐园,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现出科普研学的独特魅力。

在沈师傅鸡蛋干工厂,学生沿生产线参观鸡蛋加工全流程,透过透明车间和检测展示区,直观了解食品工业;三塔科技车间内,学生动手组装机器狗模型,体验从零件到成品的制造过程,使工业知识变得生动可感;海诺尔环保基地则通过垃圾抓斗作业、焚烧发电等场景,让学生目睹“垃圾变能源”的实际过程,深化环保意识;在新筑城轨交通,学生们试乘内嵌式中低速磁浮列车,学习磁浮车辆的技术原理。

如果说工业科普研学是以工业园区为核心场景,融合产业知识、科学原理与实践体验的课程实践,那么农业科普研学系列则是孩子们了解农耕文明、体验农事劳作的自然学堂。

走进天府农博岛,孩子们在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聆听农耕文化故事,了解航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在田间地头,亲手挖红薯,体验劳动的快乐……针对不同年龄段学子,农博岛制定差异化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学内容。宝墩遗址的研学活动同样精彩,青少年们化身“小小考古家”,手握小铲挖掘沙土中的陶瓷碎片,跟着老师观察宝墩陶罐纹饰,沉浸式感受古蜀农耕文明的魅力。

据悉,不少研学活动还融入“有奖问答”“小组竞赛” 等趣味玩法。在沈师傅鸡蛋干工厂,孩子们通过抢答知识问题赢取小礼品;在天府农博岛,小组合作完成“搬运粮食” 比赛,这种“边玩边学”的模式,让科普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可体验。

产业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立园满园”再添动能

科普研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让青少年收获满满,更为企业、园区的发展和“立园满园”行动带来了多重成效。

从企业与农业基地角度来看,研学活动成为展示实力、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我们希望孩子们在这里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感受科技为传统食品业带来的变革。”沈师傅鸡蛋干工厂研学负责人表示,企业面对不同年龄段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研学课程,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企业的生产工艺和产品优势,“这是对企业品牌的有效推广,也是产业融合、互利共赢的好方式。”

对于三塔科技、海诺尔环保科普基地、新筑城轨交通等企业而言,研学活动则为其搭建了技术科普与人才储备的平台。“我们不仅展示成品,更重要的是展示过程。”新筑城轨交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工业制造的严谨与创新,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埋下种子。”

天府农博岛通过“科普+”模式推动乡村产业融合。2024年以来,天府农博岛累计开展科普活动70次场,接待研学团队超过8000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收入增长显著。天府农博岛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普景的建设以及科普研学课程的开放,让农博岛实现了从单一农业生产向多元产业融合的转型升级。现在,这里不仅是农业生产基地,更是科普教育阵地、旅游打卡胜地。”

同时,对学生而言,科普研学活动就像一个社会性发展的天然训练场。他们走出教室,在工业研学中,“电子信息”“智能制造” 等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在农业研学中,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碰撞,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通过实践操作、团队协作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职业认知,这种跨领域、多层次的科普体验,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深化科普服务建设,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我们不仅要服务当前,更要为区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普研学和科普场景建设,使其成为新津区‘立园满园’行动的特色亮点。”新津区科协负责人表示,未来,区科协将推动科普服务从资源整合向效能提升转变,进一步拓展科普场景覆盖广度与深度,促进科普与产业、教育、文旅等深度融合,增强公众科学素养,为区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通过构建长效科普机制,培育复合型人才,助力新津在产业融合与园区发展中走得更稳更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从智能制造的精密车间到千年农耕的文明遗址,新津区科协正在系统构建一个多元融合、特色鲜明的科普场景体系。这些场景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场所,更是产业融合的催化剂、人才培育的孵化器。新津区科协以科普为纽带,书写着“立园满园”行动的创新篇章。随着科普研学和科普场景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化,这条正在打造的科普之路,将会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来源:成都科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