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濂——闲话书法错字的前世今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9 09:50 1

摘要:作者简介 徐正濂,又名徐正廉,笔名楚三。中国书协第六、七届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出版有《当代中青年篆刻家精品集--徐正濂卷》《徐正濂作品集》《徐正濂篆刻》《西泠印社中

作者简介 徐正濂,又名徐正廉,笔名楚三。中国书协第六、七届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出版有《当代中青年篆刻家精品集--徐正濂卷》《徐正濂作品集》《徐正濂篆刻》《西泠印社中人——徐正濂卷》《徐正濂篆刻评改选例》《徐正濂篆书楹联选》《徐正濂篆书选》《诗屑与笔屑》(文集)《抱华精舍来鸿录——钱君匋先生师友信函漫解》(文集)《徐正濂行迹选》等。

书法不要写错字,意见是很对的,多少年来我都很赞成很同意很支持。但现在,见诸于网络的这方面意见,似乎越来越“左”,越来越偏激,越来越背离书法的传统和历史,越来越影响到书法创作,影响到书法的正常发展了,就忍不住想说几句。

譬如最近在手机上读到,有位作者发文说:“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最基本的评价标准就是有无错字,这是及格线。然后才能看章法、笔法、线质等等内容。尤其是篆隶,因为篆隶去今久远,相当考验作者的综合素养。若是认知低级,取法低下,更不能古文字,那么,即使其作品章法、笔法、线质等方面再怎么优秀,也只是屎上雕花。”(图1)因为其文是针对第五届隶书展作品而发,所以他是“尤其”说到篆隶;而他这个“最基本的评价标准”,也包括非篆隶的楷书、行书、草书,我觉得大概没有误读。

(图1)

作者说得慷慨激昂,文字表现得理直气壮,并且在好几个群转发,似乎也得到很多书法群众的赏识和支持,很多人从“常识”判断:字都写错了,谈何其好?因为影响颇大,我以为就有探讨一下的必要了。从书法的本质、历史、传统来看,恐怕还真不是这么回事。说得客气点,书法“最基本标准是有无错字”恐怕乃伪命题;说得不客气一点,这是一个弥天大谎——当然不能算这位作者首创,早已有之。

我求助于百度、deepseek,请他们帮我搜一下“古人关于书法不要写错字”的论述。我很惊讶:竟然没有搜出一条,一条都没有!相反,关于书法评判标准免提“错字”的论述,古人倒有过很多。譬如南朝王僧虔“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行质次之。”(《笔意赞》)譬如唐朝张怀瓘“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文字论》)——他更极端,他说“唯”,那就是仅仅只看神采。譬如宋代苏轼“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书论》)等等等等。

如果认为这些都是“言”,不是“行”,古人因为学问好,不写错字已经不成问题,所以不需要将“没有错字”列为好书法的“最基本标准”。那么我想说的是,古人书法并非不写错字,而且错字也不算极其稀罕。而古人之所以不提错字问题,还是因为评判书法的时候,“唯观神采”,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但和错字无关。也许现在认为错字是标准,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错字从来不是书法的主要评判标准。

第一个写错字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第一个有错字嫌疑的作品就是大名鼎鼎的《兰亭序》。不管是《神龙本兰亭》(图2)还是《定武本兰亭》(图3),不管是欧阳询的临本(图4)、虞世南的临本(图5)还是褚遂良的摹本(图6),第三段都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无他,因为王羲之就是这么写的。而这里的“怏”可能就是错字!我说“可能”,因为有争议。怏然是不服、不满、惆怅的意思。“怏然”就不能“自足”,“自足”又何须“怏然”?前后矛盾。《兰亭序》是草稿,是有多处涂改的,而这个“怏”字王羲之没有改。那么按现在全国书法展评审的标准,“错字”作品是属于淘汰之列的(笑)。但必须承认,这字确有争议。现在有说,“怏然”也可以解释为“快乐”“得意”。出处一是《集韵》:“怏然,自大貌”。二是《六书故》:“怏,欣惬自足意,古通作盎。”而我是于此有怀疑的,一个字可以有正反两方面截然矛盾的解释吗?高也等于矮,黑也等于白,是也等于非吗?而“怏”通假于“盎”,通假可以读音不同吗?弟在此请教方家(作揖)。而且《兰亭序》书写在前,《集韵》《六书故》成书在后,用后出的书为前写的文章辩解,是说服力不强的。我很怀疑此宋朝二书的编辑就是以王羲之写过“怏然”作为依据,而作出释义的。因此要探究“怏然”的正误,应该查考王羲之前至少也同时的典籍才更有意义。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称:“怏,不服怼也。”就是不满意不服气,无他义。三国时嵇康《答难养生论》:“天下之财,犹渴饮河,快然已足,不羡洪流”。东晋支遁《逍遥游》:“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东晋袁宏《后汉纪--孝顺皇后记》:“则粳粮縕饱,快然自足矣。”表示高兴、满足,这里都是“快然”,绝无“怏然”!所以很难保证王羲之真没有写错。也所以王羲之后的《兰亭序》文本典籍,无论是《晋书--王羲之传》还是《古文观止》,都将“怏然自足”改为“快然自足”,不是没有道理没有缘故的。

(图2)

(图3)

(图4)

(图6)

如果说“怏”字存疑,尚有争议,则“本”字肯定是王羲之首先写错的。《说文解字》谓:“木下曰本,一在其下。”就是说,“本”指树的底部,可引申为事物的基础——根本、事物的起始——本源、事物固有的——本质等等。

而王羲之则是第一个将“本”写成“夲”的(图7)。“夲”(读tao)是另外的字,《说文》称:“夲,进趣也。”段玉裁注释:“趣者,疾也。言其进之疾,如兼十人之能也。”意谓一人(“大”是人的象形)以十倍于他人的速度奔跑。从“本”的有“笨、钵”等;从“夲”的有“皋”“嗥”等。“本”和“夲”绝对是音、义、形都不同的两个字。而王羲之开了一个恶劣的写错字的先例,因为其书圣地位的影响,后面就有李邕、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等等等一大批著名书法家跟进(图8)。

古人知道这是两个字吗?其实也是知道的。宋朝文字学家杨彭年编《广韵》的时候就知道,但是他没办法,从书圣王羲之开始的错误,已经延续了几百年,那些写“夲”的人,都辈份比他长、地位比他高、名气比他大、钞票比他多,积重难返,撼莫可动,他只能将错就错,在其编著的《广韵》中说:“本,俗作夲。”

不仅古人知道,其实今天的文字学家也知道。您去翻翻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本”字在484页(图9),“夲”字在220页(图10),它们就是音、义、形都不同的两个字。

继续。唐代褚遂良《倪宽赞》中的“奋”字(图11),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

(图11)

“奋”(奮)的字义是大鸟(佳)在田野上高飞,引申为奋发向上、努力奋斗。所以篆书、隶书无论怎么变化多端,下部的“田”是不变的,这是“奋”字会意的基本点。而褚遂良把“田”改写为“臼”,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字义,“臼”和田野无关,奋飞的会意就不成立了。

再譬如苏东坡《赤壁赋》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登”字的头部写成“祭”的头部(图12),可以吗?苏“老夫聊发少年狂”,但是我不能懂他把“登”的头部写成“祭”的头部之出处之理由。按《说文》解释“登”:下部豆,是(比较隆重、正规的)食器;而上部是左右两手的象形。双手捧“豆”,是表示“登车”“登殿”“登堂”时候的隆重、正规、仪式感。而“祭”字的“示”部二横表示皇天在上(上横短下横长是篆书的“上”;上横长下横短是篆书的“下”,此处是“上”),横下三竖则会意“日、月、星”,所以“示”部的字,大多和神祗有关。“示”上右边是手的象形,而左边是“肉”(通“月”),以手持肉,表示祭祖、祭神的意思。所以,“登”和“祭”的上部意思完全不同,恐怕是不可以随便互换的。同样在此请教方家解惑(作揖)。

(图12)

还有例子吗?我肯定唐宋元明清以来,一定还有不少。我不是文字学研究者,我只是学习书法篆刻久了,接触一些文字,发现一些疑问,在此请教方家而已。我相信真研究文字的专家,一定知道更多的疑惑甚至错讹。而王羲之以下一千多年来,中国书法历史、中国书法传统、中国书法学术界,从来没有因为他们书写了可能的甚至确定的错字,而否定王羲之、褚遂良、苏东坡等等的伟大书法家地位!从来没有因为《兰亭序》《倪宽赞》《赤壁赋》等等墨迹可能存在错字,而否定她们的珍贵艺术价值,甚至按现在的所谓“标准”,判她们为“不及格作品”!

所以:有无错字是评价书法的最基本标准,是书法的及格线,这是彻头彻尾的弥天大谎。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传统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和论断,书法群众不要因为“常识”所囿,听多了就信以为真了。

书法中有错字是个语文问题,您愿意提高上纲,说是学问问题也可以。语文问题譬如作文,首先是看立意高不高,其次看结构好不好,乃至起承转合润不润,遣词造句妙不妙。至于错字,当然不能放过,但那是扣几分的处理。书法好坏则是个艺术评价的问题,如果不管神采的有无、线条的好坏、章法是否饱满、结字是否周到,而一旦发现甚至仅仅质疑错字,就是死刑立即执行,这是完全完全不合理的。

笔者是参加过几次书法或者篆刻展览评审的,有几次我试图委婉、小心地提出“宽容”错字、区别对待错字、“疑错从无”的建议。但一般都是寡不敌众,有时候还“邪不压正”。可见书法篆刻创作不容许错字、没有错字是作品的及格线,这“原则”已经深得评委之心(笑)。最近有个全国性书法展览,请我参与作品评审方案的撰写。我是很想把宽容错字、区别对待错字类型、疑错从无的三原则写进去的,我们可以尝试扭转一下评审风气。但是,很遗憾也很正常地未能得到展览组委会的接受,大多数同志认为:老徐说的不算错,但还是应该充分考虑舆情——现在的主要社会舆情、主要的网议,就是反映书法展览错字太多。其次现在的书法作者,文化水平、认字能力不是比古代进步,而是比古代大大落后了,不在正确书写文字问题上严格把关,书法展的文字错误会更广泛更离谱更荒唐可笑。我不太同意第一个观点,我觉得书法发展不能为不懂书法的社会普罗大众的舆情左右(这话很得罪人,很可能会受到网暴,因为不是很懂书法的社会大众,反而大多认为自己很懂,而且乐于发表观点。我先在这里作揖致歉,请原谅我自以为是的实话实说),书法发展的方向应该由书法家探索和引导,书法家、书法展不必为所谓“舆情”背上沉重包袱。但是我同意第二个观点,今天的书法作者,文化水平、文字水平确实大不如以往,更不必说比肩古代王羲之、褚遂良、苏东坡他们(掩脸)!在文字问题上严格要求,还是有需要有益处有帮助的,但要把道理和逻辑理清楚。

说起来,以前关于书法错字问题,似乎没有什么轩然大波。现在的极其关注、严格管控、极力纠正书法错字,还是书法管理部门数年前主动发起的运动。我绝对肯定他们的初衷,绝对赞成他们的立场,但我觉得观念、方法、措施可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从实际效果看,从社会反映看,目前似乎并不算非常理想。现在的书法篆刻展览,在严格的审读程序下,在周密的评审过程中,错字理应是比以前越来越少的,我认为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的。但是以前大家不关注少关注错字,“唯观神采”。现在因为管理部门自己高调提出错字问题,还提到了zhengzhi高度吧,于是舆情就特别对此吹毛求疵了。网络上很多顶级狙击手用高倍望远镜瞄准作品,一个字一个字扫过去,发现一个他们认为的错字,一枪击毙!于是我们在感觉上,评选越来越周密,审读越来越严格,而展览中的错字反而越来越多了!最近发布的全国第五届隶书展拟入展作品,就有网文说发现了五十多处错字!五届隶书展办成了错别字大展!(掩脸)我相信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但说如何评判、纠正错字问题,已经到了需要重视,需要解决,需要研究、改进评审方法的时候,恐怕还是可以成立的。即使作茧自缚,也不能越缚越紧吧;就算庸人自扰,也不能越扰越频了。

我个人觉得:一,书法篆刻的评审,还是应沿袭古法,不一定“唯”,但还是要以神采为上。尊重书法的历史传统和艺术属性,重点关注气象、线条、章法、结字,还有继承度和创新力。错字不应放纵,但那是扣分的问题,不该因为有错字判作品死刑,一枪击毙。

二,如果审读出错字,也要区别错误的性质和程度:是根本性的错误,还是一时笔误;是对联14字错了一字,还是3000小楷错了3个字;是楷书、行书的错还是篆书的错(篆书牵涉到古文字,更复杂,更不宜轻易下结论);是获奖作品的错字还是入展、入选作品的错字,可以有不同的要求······而所有的错字都是扣或多或少分数的问题,不要一票否决,一枪击毙。

三,审读出了错误,但因为不严重,最后得到评委宽容而通过的作品,在发布、展出、印书的时候,可以将审读意见标注出来,明确告诉读者告诉舆情:这错我们是发现了的!但是我们坚持书法的艺术属性,因为作品写得好,多数评委对错字采取了宽容态度。这样做可以平息舆情的无端指责,维稳。

四,疑错从无。尤其是篆隶书,极为复杂,评委和审读专家一定要更加慎重。随着出土文物的发现,很多古文字还在不断纠正字义和读音,我们的评委哪有那么大的自信,可以随便作结论?我发现真正的老专家比如李学勤、裘锡圭还有以前的郭沫若先生等,都很少批评书法家篆隶写错字,他们知道古文字的复杂性。倒是现在的年轻专家更为“自信”,学了一些古文字知识(肯定不算“皮毛”),纷纷以己之长,轻我们写字人之短(笑)。

当然一定还可以有其他等等等等建议。我相信只要书法管理部门认真听取书法家意见,认真关注基层书法动态,群策群力,一定是可以把纠正书法错字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效的。解铃还是系铃人。

来源:书法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