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孩儿犯罪也要判刑啊?!”“我可不想坐这个羁押椅”……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少年法庭内,来参观的小学生们不时发出感叹惊呼,法律的威严直观地展现在他们面前。2025年8月,青岛中院“法正童蒙”品牌特色项目“少年先锋并肩行 携手普法1+N”暑期活动最后一期如期启动
“小孩儿犯罪也要判刑啊?!”“我可不想坐这个羁押椅”……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少年法庭内,来参观的小学生们不时发出感叹惊呼,法律的威严直观地展现在他们面前。2025年8月,青岛中院“法正童蒙”品牌特色项目“少年先锋并肩行 携手普法1+N”暑期活动最后一期如期启动。这个已连续开展三年的特色普法模式,不仅成为青岛中院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闪亮名片,更像一扇窗口,由此可窥见青岛中院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的系统实践与创新探索。
“1+N”特色模式:法治教育的“蒲公英效应”
“‘1+N’的生命力,在于其以点带面的辐射力”,少年审判庭副庭长高广鹤介绍道:“目的在于让孩子们既成为平安知识的学习者,同时也当好法治观念的传播者,邀请更多的同龄人走进法院,感受法律庄严,共铸法治力量”。据了解,这项活动中的“1”是法院干警的子女,他们如同一颗颗法治种子,通过“邀请自己的同学、伙伴和家长”的扩散圈,带动“N”个家庭、班级乃至学校的参与热情。这种“孩子影响孩子、家庭联动家庭”的互动模式,打破了传统普法方式覆盖面小的局限,三年来仅该暑期活动就覆盖岛城七十余所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与家长,形成了可复制的普法经验。
“沉浸式体验”让法律更真实。孩子们走进常规法庭和少年法庭,了解基本法律规定、法庭功能、庭审程序以及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司法角色的职责,轮番体验法官、公诉人、当事人视角。在学生欺凌模拟审判场景中,直观感受少年法庭寓意的“教育、感化、挽救”少年刑事司法方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但不纵容的司法态度,以及通过刑罚实现对犯罪未成年人的矫治,发挥刑事法律的震慑作用,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尊法、守法的意识。“听完案例又穿上法袍的这一刻,突然觉得法律离我们好近啊”,一名参与庭审体验的初中生对法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分众化教育”让普法更精准。少年法庭的法官们深谙“齐头并进”的讲授内容难以触达人心,注意针对不同对象量身定制教育内容——对低年级学生,用色彩明快的泳衣卡通小熊和生动活泼的童谣拆解“身体隐私部位和保护”,用“别人碰了要大喊”的情境演示,把抽象的“自我保护”知识转化为孩子能记住的实训经验;而对高年级学生,法官们则聚焦他们常接触的网络世界、恋爱陷阱等,精选“假借恋爱之名实施性侵”“游戏账号交易陷阱”等真实案例,通过“案情还原+法官解读”的方式,解析犯罪分子的话术漏洞和犯罪模式,教孩子们识别“线下见面”“兼职刷单”背后的风险。
“多领域联动”让合力更强劲。活动对外联合市人大常委会、税务局、团市委等部门,对内联动司法警务人员,税务人员通过讲解和互动让“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变得可触可感,司法警察用模拟对抗演示“遇到人拖拽如何快速脱身”,让普法从“独角戏”变为内容多元的“大合唱”。其中,市人大常委会邀请部分市人大代表和6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活动,少审法官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结合“父母监护缺位导致孩子陷入侵害风险”的典型案例,解读“家庭是预防侵害第一道防线”的法律意义,指导家长如何用“日常聊天”代替“严肃说教”,最终形成“学生有收获、家长有感悟”的双向成效,让法治教育从法庭延伸到家庭。
从暑期特色到全域覆盖:普法教育的“全景延伸”
以“1+N”暑期活动为起点,青岛中院将法治教育的触角向更广阔的场域延伸,构建起“请进来、走出去、云上见”的全景式普法体系。
“请进来”打造法治第二课堂。连续14年在六一儿童节之前和新学年开学时举行“少年法庭开放日”活动,邀请师生家长、代表委员、社区居民走进法院,接受法治熏陶。同时聚力打造“养正”法治教育课堂,创新“新三字经”“养正宝典三十六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车”“沉浸式预防犯罪区”等特色普法板块,德法共育融入“大思政课”堂。通过“养正”法治教育基地的“新三字经”文化墙、“沉浸式犯罪预防区”等创意板块,让德法共育理念融入体验式学习。
“走出去”提供定制化服务。通过“订单式”普法增强针对性,既抓牢家庭、学校主阵地,又聚焦职校、乡村等薄弱环节,为不同学段学生量身定制法治课。通过平台共建增强长效性,如联合青岛二中开展“法律之门”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与青岛海尔学校共建“思想π实验室”创新平台,精心构建多元活动矩阵。通过“趣味性”范式增强体验感,运用案例研讨、法律辩论、模拟法庭等形式,让法律以青春化的方式融入校园生活。
“云上见”拓展传播边界。充分发挥青岛中院微博、微信、抖音等“指尖上的普法”平台,播放普法微视频、微电影,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知识。其中根据真实案例拍摄制作的预防学生欺凌微电影《韶华叹》,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十佳微电影”并在全国展播。拓展多元宣传渠道,参与广播、电视等专题节目录制,参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百度APP开展的“守护少年的微笑”线下探访活动,有效提升法治教育的公众覆盖面和社会感知度。
从法治教育到全链条保护:司法护航的“系统构建”
据介绍,“1+N”模式是基于青岛中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促推“六大保护”融合的底层逻辑,从法治教育延伸至预防、干预、治理的全流程守护。
“法治副校长”筑牢校园防线。“法治副校长”,不只是头衔,更是责任。全市两级法院245名法官担任295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一把手”带头进校园,不仅授课普法,更参与校园纠纷调解(已化解23起)、安全隐患排查,课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优秀书稿,干警斩获全国法治课微课比赛二等奖,彰显专业水准。
青岛中院联合市教育局共建“青少年法治教育联盟”,两级法院包括“一把手”在内的245名干警担任295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他们不仅仅是普法宣传员,更是校园纠纷调解员、安全工作指导员,依托校园纠纷调解联动机制,三年来帮助化解校园纠纷23件。持续推动工作专业化、精品化,中院干警在首届全国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微课比赛中获二等奖,展现出过硬的专业素养与法治教育水平。
“校园安全办公室”前置预防关口。青岛中院指导10家基层法院在21所中小学设立校园安全办公室。实现对校园安全隐患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从“事后审判”重视“事前预防”,从源头上降低未成年人权益受损和犯罪风险。据中院少年审判庭副庭长刘冬冬介绍:“10名有行为偏差的学生在这里获得及时矫正,85个孩子接受了心理辅导”。中院还着力推动实证研究与风险预警有机结合,系统深入开展校园伤害案件专题调研,为从源头上预防校园伤害、前端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扎实依据。
协同共治凝聚保护合力。如少审庭庭长任道亮所言:“对少年法庭的法官而言,办的是案子,守护的是人生”,青岛中院致力于推动让守护“少年的你”成为社会共识。近三年来,23份司法建议、5场新闻发布会、26个典型案例、13次部门联席会、35项联动机制——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张愈织愈密的未成年人保护网:从反欺凌到防性侵,从文身治理到网络保护,司法建议与案例解析以个案为切入点,有力推动类案治理和社会风险预警,促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 “六大保护” 深度融合、协同发力,在全社会凝聚起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强大共识。
从“1+N”暑期特色普法播下的法治种子,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繁茂的森林,青岛中院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实践,让法治之光持续照亮少年前行路。这幅以“1+N”为窗的司法保护图景,正随着每一次创新探索、每一份守护行动,不断展开更温暖、更绚烂的新画卷。
来源:青岛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