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投资xAI我超级兴奋,唯一遗憾是没投更多。”老黄这话说得,就差在脸上写“我有钱但没花够”了。更离谱的是,他转头就说后悔没早投OpenAI,现在要在未来十年内砸1000亿美元补这个窟窿。
10月8日,黄仁勋在采访里说了句让硅谷炸锅的话。
“投资xAI我超级兴奋,唯一遗憾是没投更多。”老黄这话说得,就差在脸上写“我有钱但没花够”了。更离谱的是,他转头就说后悔没早投OpenAI,现在要在未来十年内砸1000亿美元补这个窟窿。
一边说投少了,一边说投晚了,这不是典型的凡尔赛文学现场吗?
事实真相如何呢?老黄又为什么要投资马斯克的xAI呢?
xAI此次达到了200亿美元融资规模。
融资文件里藏着个惊人数字——目前这家公司每个月要烧掉1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要花3300万美元,比很多公司一年的营收还猛。
钱都花哪了?答案是Colossus2超级计算机。
这台超级计算机搭载了10万块英伟达H100芯片,单是电费就能让普通人怀疑人生。马斯克在社媒上吹过牛,说这是“全球最强AI训练集群”,专门用来对抗OpenAI的GPT-5。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算力军备竞赛。
GPT-5据说要用100万块GPU训练,xAI现在10万块芯片明显不够打。所以马斯克还在追加融资,目标是把Colossus2的规模再翻一倍。
但问题来了,英伟达的H100芯片一块要3万美元,20万块就是60亿美元,这还不算服务器、散热、电力这些配套设施。
难怪老黄说“遗憾没投更多”,人家这是看准了长期饭票啊。
这次xAI用的融资方式很特别,叫特殊目的实体(SPV)融资。
传统VC投资是怎么玩的?投资人给钱,拿股权,等公司上市或被收购退出。
但AI硬件投资不一样——烧钱周期长,回报不确定,风险巨大。传统VC根本扛不住这种现金流压力。
SPV的逻辑是把硬件资产单独剥离出来。比如xAI成立一个专门的实体,用来购买和运营Colossus2超级计算机。投资人的钱直接进这个实体,未来通过算力租赁或技术授权回收成本。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风险隔离:就算xAI主业务出问题,超级计算机还能独立运营赚钱杠杆放大:可以用硬件资产做抵押继续融资,滚雪球式扩张英伟达投资xAI用的就是这套路。
老黄不傻,他知道直接投xAI股权风险太高,但投硬件实体就稳多了——反正芯片是我卖的,算力租给谁都是生意。
这种模式可能会成为AI硬件领域的新范式。毕竟现在搞大模型训练,动辄几十亿美元的算力投入,没有创新融资方式根本玩不转。
黄仁勋还表态说“想参与马斯克所有项目”,这话绝不是客套。
马斯克手上有三张王牌:星链(Starlink)、特斯拉(Tesla)、xAI。单独看每个都很牛,但组合起来——就更牛了!
先说星链+xAI。星链现在有超过5000颗卫星在轨,覆盖全球网络。xAI的超级计算机可以直接接入星链网络,实现低延迟的全球算力调度。什么意思?假设xAI在美国训练模型,需要调用欧洲数据中心的算力,传统互联网延迟至少几十毫秒,但星链卫星通信可以压缩到个位数毫秒。
再看特斯拉+xAI。特斯拉每天产生海量的自动驾驶数据,这些数据正好是训练AI模型的黄金资源。而xAI的大模型能力又能反哺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形成数据-算法-应用的闭环。
更绝的是星链+特斯拉。未来特斯拉车队可以通过星链实现车与车之间的实时通信,这对自动驾驶的群体智能来说是质的飞跃。想象一下,前面的特斯拉遇到突发路况,立刻通过星链把信息传给后面几百辆车,整个车队同步反应,这场景简直是科幻片照进现实。
难怪黄仁勋想all in马斯克的所有项目。
这三块业务组合起来,不只是1+1+1=3那么简单,更像是核聚变式的能量释放。英伟达作为算力供应商,站在这个协同效应的正中心,想不赚钱都难。
但话说回来,这场AI军备竞赛真的可持续吗?
xAI月烧10亿美元,OpenAI也是资金短缺。虽然OpenAI营收在指数级增长,但架不住烧钱速度更快。
黄仁勋透露OpenAI未来要通过股权或债务融资继续筹钱,英伟达计划十年投1000亿美元支持其部署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这数字听着很吓人,但仔细想想——谁能保证AI泡沫不会破?
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硅谷也是这种烧钱狂热。大家都觉得只要占领市场份额,未来自然会赚钱。结果呢?99%的公司死在黎明前。
现在AI行业也有类似苗头。各家都在拼算力、拼模型参数,但真正落地的商业应用还很有限。ChatGPT火了,但OpenAI到现在还没盈利。xAI的Grok刚推出,市场反响也一般。
更要命的是高负债风险。SPV融资虽然能放大杠杆,但也意味着债务压力成倍增加。一旦市场预期转向,资金链断裂,这些超级计算机就会变成烫手山芋。
老黄自己也承认“后悔没早投OpenAI”,这话听着像遗憾,实际上也暗含了另一层含义——早投的人吃肉,晚投的人可能连汤都喝不上。
说到底,黄仁勋的“超级兴奋”和“后悔没投更多”,本质上都是对算力霸权的追逐。
谁掌握了最强算力,谁就能训练出最好的大模型。谁有最好的大模型,谁就能占领下一代科技生态的入口。这逻辑没毛病,问题在于——这场游戏只有少数玩家能玩得起。
英伟达、微软、谷歌、马斯克……这些巨头结盟垄断算力资源,中小公司根本没机会参与。
未来AI行业会不会像当年的石油巨头一样,形成几家公司控制全球算力的局面?
马斯克说要让AI造福全人类,听着很美好。但现实是,xAI月烧10亿美元这种玩法,本身就在把普通玩家挡在门外。
输赢还不知道,但赌注已经摆上桌了——200亿美元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戏还在后头。
来源:财经保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