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露一到,天就像“翻了脸”,凉得干脆又直接。老话说“男怕腊月冷,女怕寒露寒”,可这句俗语,不光是讲天气,更像是提醒咱身体的隐秘小信号:寒从脚起,病从懒来,寒露这天,最该小心的,是你没当回事的那点“冷”。
寒露一到,天就像“翻了脸”,凉得干脆又直接。老话说“男怕腊月冷,女怕寒露寒”,可这句俗语,不光是讲天气,更像是提醒咱身体的隐秘小信号:寒从脚起,病从懒来,寒露这天,最该小心的,是你没当回事的那点“冷”。
很多人一听“寒露”,只当是个节气名,其实它是秋天最后一个带“露”字的日子。露水重、气温降,昼暖夜凉,正是让身体“出漏洞”的时候。尤其女人,这时候身体“热退冷升”,阳气渐弱,一不小心就招惹上各种不适,偏偏又容易忽视。
为啥说“女怕寒露”?寒露之后,气血更容易“打结”,特别是下半身的血液循环变慢。一旦冷气侵入,宫寒、痛经、手脚冰凉就像约好了似的赶来串门。而男人怕“腊月”,则是因为腊月冷得更“入骨”,容易伤阳气。但女人的“冷”来得更早,也更“阴”,寒露就是个拐点。
这时候穿衣,别再死撑“秋裤羞耻症”了。腿一冷,肚子先受罪,尤其对女性来说,保暖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不让寒气趁虚而入。贴身一层保暖裤,外加一层风衣,既挡风又护腰,别小看这点变化,真能少生不少的“小毛病”。
寒露后,早晚温差大,很多人白天还穿短袖,晚上却冻得打哆嗦,这样最容易让免疫力罢工。感冒、咳嗽、关节酸痛等“秋老虎的尾巴病”就都来了。建议这段时间,早晚坚持多添一件衣服,尤其是脖子、腰、脚这三大“入冷口”。
别小瞧了脚。中医常说“寒从脚起,病从足生”,寒露过后,地面湿冷,脚底最先感寒。每天泡脚20分钟,水温控制在40℃左右,水里可以加点艾叶或生姜,既暖脚又通经络,睡前来一泡,整晚都暖和。
寒露过后,饮食也得跟上节气走。多吃点应季的“润燥、温补”的食物,比如白萝卜、山药、银耳、芝麻、红枣这类,它们一个个看着不起眼,却是天然的小“调理师”。尤其白萝卜,素有“秋后小人参”之称,润肺又助消化。
寒露节气还容易让人“上火”,一边干咳,一边冒痘,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水分摄入不足。别等口渴才喝水,建议每天喝1500-2000ml温水,最好分成8-10次慢慢喝,别一口灌,那叫冲,冲的是肠胃,不是补水。
说到饮食,寒露时节,建议减少寒性食物的摄入。像绿豆、苦瓜、西瓜、冰饮这类,夏天吃得欢,寒露后吃就会让寒气在体内“安营扎寨”,特别是脾胃虚寒的人,更要避一避。可以适当吃点温热食物,比如姜汤、牛肉汤、小米粥。
别让嘴巴决定胃的命运。寒露后,很多人喜欢吃火锅,但吃完之后却肚子胀、嗓子疼,其实是湿热夹寒惹的祸。建议火锅别贪辣,汤底放点红枣、枸杞、党参,既温补又不燥,蘸料也少点麻辣,多点芝麻酱和蒜泥,护肠胃。
寒露这天之后,白天短了,夜晚长了,人容易变得情绪低落。特别是女性,更敏感于光照变化,情绪波动更明显。可以每天中午晒10分钟太阳,调节褪黑素和5-羟色胺水平,有助于稳定情绪,还能促进钙吸收。
这个节气,也是锻炼身体的黄金期,但别一上来就猛练。寒露之后,建议选择适当运动,比如快走、太极、瑜伽、拉伸这类,既能增强体质,又不容易伤筋动骨。早晨雾大,最好等太阳升起来再动,晚上锻炼别超过9点。
睡觉别熬夜,寒露后身体代谢慢,如果熬夜,第二天更容易疲劳积累。建议23点前睡觉,睡前半小时不要玩手机,可以泡泡脚、听听舒缓音乐,让身体进入“缓冲模式”,睡得深,免疫力才跟得上。
很多人以为寒露没啥大不了,其实这是秋冬交替前的“试卷”,你现在怎么对待身体,它冬天就怎么“还账”。寒露之后,脾胃功能容易被“寒”打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问题。这时候要多吃点温软好消化的食物,比如南瓜粥、山药汤。
别忘了,寒露之后,空气变得干燥,皮肤最先“报警”。建议每天洗澡后涂抹保湿乳,尤其是小腿、手臂、背部这些容易脱屑的地方,别等痒了才想起来。室内也可以放一盆清水,增加湿度,减少皮肤干裂。
人的身体,就像一棵树,到了秋天,外表看着还挺精神,其实根部已经开始储备过冬的能量。如果寒露之后还不注意节气养生,那冬天的各种“旧病”就会被激出来。这个时候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来年健康的“底稿”。
很多人总觉得老祖宗的节气说法太“玄”,其实你只要稍微留点心,就会发现,身体的变化从来都没骗人的。比如寒露之后,很多人会突然觉得腰酸背痛加重了,其实这就是“寒湿入骨”的信号,提示你该穿厚点、动一动了。
女人怕寒露,其实怕的不是温度,是身体“退烧式”的衰减。这个时候,如果你能认真调整饮食、作息和穿衣,身体会悄悄储存能量,到了冬天就不容易“崩盘”。寒露是一道门,走对了,是养生的起点;走错了,是健康的下坡。
最后寒露这天,六件事别做:别穿露脚踝、别熬夜、别暴饮暴食、别早起锻炼、别贪凉、别情绪压抑。五种食物多吃点:白萝卜润肺、银耳养阴、山药健脾、芝麻补肝、红枣养血,这些都是寒露节气的“应季良友”。
健康不靠一时兴起,而是点滴积累。寒露这天,给身体一个温柔的照顾,它才会在寒冬里,给你一个坚强的回馈。别小看这些微小的改变,它们才是“养生”真正的底气。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淑珍.寒露节气与人体健康调养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10):23-24.
2. 黄丽琴.节气与中医养生:寒露节气的饮食与起居调理[J].中医健康养生,2021,9(5):55-56.
3. 刘志红.寒露节气的气候特点与健康防护措施[J].健康世界,2020(10):44-45.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