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小文编辑| 时光初审| 方园
文| 小文
编辑| 时光
初审| 方园
说起娱乐圈那些"老戏骨",李成儒绝对算得上一号人物。
演技没得说,塑造的角色个个深入人心,商业头脑也相当厉害,年轻时就赚得盆满钵满。
可谁能想到,这么一个在事业上呼风唤雨的人物,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大海,竟然冷漠得让人心寒。
更讽刺的是,给这个孩子温暖的人,居然是他的继母史依弘。
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人,为什么会比亲生父亲更懂得疼爱孩子?
1994年对李成儒来说是个转折点。
之前那些年他在商海里翻云覆雨,开服装店、炒外汇,身价一度突破亿元大关,过的是真正的富豪生活。
可金融市场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场投资失误直接让他血本无归。
从云端跌落谷底的滋味不好受,四十岁的男人重新站起来谈何容易。
李成儒选择回到最初的老本行——演戏。
1976年他就开始接触话剧,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多年,这些积累没有白费。
2000年《重案六组》播出后,他饰演的角色让观众记住了这张脸。
那股子狠劲儿,那种复杂的人物层次感,不是随便谁都能演出来的。
奖项接踵而至,李成儒在演艺圈站稳了脚跟,成了导演们争相邀请的"黄金配角"。
舞台上的他能把各种角色拿捏得恰到好处,可生活中面对儿子,却像是完全换了个人。
那些在镜头前展现的细腻情感,在家庭里完全不见踪影。
李大海从小就喜欢音乐,这孩子对钢琴有种特别的向往。
那个年代学钢琴的孩子不多,但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
李大海鼓起勇气跟父亲开口,说想要一台钢琴,想好好学习这门艺术。
李成儒当场就拒绝了。
他那套理论说得头头是道——孩子不能惯着,要经历挫折才能成长,买钢琴这种事情会让孩子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
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不过是推脱的借口。
要知道那时候李成儒正在经商赚钱,别说一台钢琴,十台八台都买得起。
孩子的眼里满是失望,可父亲根本不在意。
李大海知道继母史依弘家里有台钢琴,那是她练习京剧时用的。
孩子想着既然买不起,能不能偶尔借用一下继母的琴。
他小心翼翼地碰了几次琴键,结果被李成儒发现了。
这次李成儒发了大火。
他劈头盖脸地骂儿子,说什么都不买给你,你还敢动别人的东西?
那次训斥给李大海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一个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就这样被亲生父亲生生掐灭了。
史依弘看在眼里,这个女人做了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她自己掏钱给李大海买了台钢琴。
一个继母,用自己的积蓄满足了继子的心愿。
这份情谊,比什么血缘关系都来得真挚。
1980年李成儒跟第一任妻子李诗蓉结婚时,还是个普通的话剧演员。
那会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82年《西游记》剧组招人,他去做场务,就是那种搬道具、打杂的活儿。
工资不高,生活压力却不小。
1985年李大海出生,家里多了张嘴要吃饭。
李成儒觉得光靠演戏养不活一家人,索性下海经商。
他在北京开了家叫"特别特"的服装店,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赚到第一桶金后,李成儒又开始炒外汇,那个年代懂金融的人不多,他靠着胆子大赚得盆满钵满。
钱多了,人就变了。
1990年代李成儒身价过亿,成了真正的富豪。
可这时候他跟李诗蓉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两人离婚,李大海跟着母亲生活,父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李成儒很快又结婚了,这次的对象是京剧名家史依弘。
这个女人在梨园行里是响当当的角儿,唱念做打样样精通。
她比李成儒小不少,两人走到一起外界议论纷纷。
史依弘对李大海倒是不错,虽然是继母,却比亲爹更有人情味。
这段婚姻维持到2006年底就结束了。
史依弘不想要孩子,两人又长期分居两地,感情自然淡了。
离婚后史依弘一直单身,这一晃就是18年。
离婚后李成儒很快又找了新欢,这次是比他小28岁的侯璎珏,年龄差距大得惊人。
李大海长大后想为母亲做点什么。
李诗蓉跟李成儒离婚后日子过得不容易,儿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李大海想给母亲买套房子,让她晚年生活能舒服些,可手头没那么多钱。
他想到了父亲李成儒,那个在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收入不菲的男人。
李大海开口向父亲借钱,理由正当得不能再正当——给母亲买房。
李成儒听完直接拒绝,连考虑都不考虑。
他那套"挫折教育"理论又搬出来了,说年轻人要自己奋斗,不能依赖父母。
这话从李成儒嘴里说出来格外讽刺。
他自己年轻时也是靠着下海经商才翻身的,凭什么要求儿子必须白手起家?
更何况这钱是借,不是要,将来是要还的。
可李成儒就是铁了心不帮忙,父子关系因此更加疏远。
李诗蓉看着儿子为自己奔波,心里五味杂陈。
当年嫁给李成儒时哪能想到会是这个结局?
丈夫有钱了就离婚,儿子长大了想尽孝还要看父亲脸色。
这个家庭早就支离破碎了。
李大海后来参加了《我不是明星》这档节目。
作为星二代,他想在舞台上证明自己,也想让父亲看到自己的努力。
节目组邀请李成儒作为嘉宾评委,本以为这是个父子和解的机会,结果却成了公开处刑的现场。
李成儒在镜头前毫不留情地批评儿子,说他表现不行,没什么才华,上这个节目就是丢人现眼。
那些话说得有多难听,观众都能感受到。
一个父亲对着全国观众贬低自己的儿子,这种场面看得人心里发堵。
李大海站在台上,脸色变了又变。
他可能习惯了父亲的冷漠,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被羞辱,那种滋味绝对不好受。
台下的观众议论纷纷,都觉得李成儒做得太过分。
你可以严格要求孩子,可以私下教育,但当众打击一个人的自尊,这已经超出了正常的父子相处模式。
这件事后来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网友们扒出李成儒对儿子的种种冷漠行为,钢琴的事、借钱买房的事,一桩桩一件件都被翻出来。
大家纷纷为李大海打抱不平,说这孩子太可怜了,摊上这么个父亲。
史依弘离开李成儒后,跟李大海倒是一直保持联系。
这个女人心地善良,她知道李大海在父亲那里得不到关爱,就尽自己的能力给这孩子一些温暖。
当年买钢琴的事,史依弘从来没有要求李大海感恩戴德。
她觉得孩子喜欢音乐是好事,既然亲爹不管,自己能帮就帮一把。
那台钢琴对李大海来说不只是乐器,更是一份珍贵的情谊。
在最需要鼓励的年纪,有个人愿意相信他、支持他,这比什么都重要。
史依弘跟李成儒离婚后18年没再婚,专心致志搞艺术。
她在京剧舞台上光芒四射,获得无数荣誉。
这个女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独立和尊严。
她对李大海的好,不是出于什么目的,纯粹就是善良和同情心使然。
相比之下,李成儒这个亲生父亲显得格外可笑。
他整天把"挫折教育"挂在嘴边,说什么要锻炼孩子的意志。
可真正的教育不是冷漠和忽视,更不是当众羞辱。
孩子需要的是引导和支持,而不是一次次的打击和否定。
李成儒从1954年出生在北京,两岁时父亲去世,家里条件一落千丈。
也许正是因为童年的苦难经历,让他形成了这种扭曲的教育观念。
他觉得自己是吃苦过来的,所以孩子也必须吃苦。
可他忘了,时代不同了,教育方式也该与时俱进。
17岁那年李成儒进服装厂打工,那时候的艰辛他记得清清楚楚。
1976年开始学话剧,舞台给了他另一种人生可能。
这些经历确实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可也让他在对待儿子时过于苛刻。
李大海从小缺少父爱,母亲李诗蓉一个人把他拉扯大不容易。
孩子心里明白父亲不爱自己,所以从来不敢奢求太多。
想学钢琴被拒绝,想借钱被拒绝,想在舞台上得到肯定还是被否定,这样的童年和青春期该有多灰暗?
李成儒在事业上确实成功,演技得到认可,商业投资也曾辉煌。
可在家庭伦理上,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三段婚姻没有一段善终,对儿子冷漠到令人发指,这样的人生怎么能算圆满?
史依弘用一台钢琴温暖了李大海的心,这份情谊超越了血缘关系。
真正的爱不在于是不是亲生,而在于是否真心付出。
李成儒可以用各种理论为自己辩解,可事实摆在那里——他不是个合格的父亲。
娱乐圈里像李成儒这样的人不少,事业有成就觉得可以忽视家庭。
他们把成功的标准定得太单一,以为赚到钱、拿到奖就是人生赢家。
可他们不知道,失去了亲情的人生有多苍白。
李大海现在长大成人了,他会怎么看待父亲?
那些童年的伤痛会不会一直留在心底?
没人能给出答案。
可有一点是确定的——史依弘的善意,李成儒的冷漠,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已经在李大海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李成儒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
一个演技精湛的老戏骨,在人生舞台上却演砸了最重要的父亲这个角色。
他用所谓的"挫折教育"掩饰自己的冷漠,用事业的成功逃避家庭的责任。
李大海从继母史依弘那里得到的温暖,恰恰反衬出亲生父亲的残酷。
血缘不是爱的保证,真心才是情感的基石。
这个家庭的故事警示着每个人——再大的成功,都弥补不了亲情的缺失。
信息来源:
1. 《重案六组》相关影视资料及演员访谈记录
2. 《我不是明星》节目播出内容及观众反馈
3. 娱乐行业人物访谈资料库
4. 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历程档案(史依弘相关艺术成就记录)
5.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商业发展史料(个体经商案例研究)
来源:金张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