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访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8 20:23 2

摘要:金秋的怀化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草木的芬芳。10月2日,辰溪县乌金村半山腰上,树木掩映中的一座农舍前,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湘西自治州的怀化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他们为辰河戏而来。

国庆访戏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孙存

金秋的怀化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草木的芬芳。10月2日,辰溪县乌金村半山腰上,树木掩映中的一座农舍前,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湘西自治州的怀化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他们为辰河戏而来。

农舍的主人罗贤归已年逾七旬,是当地远近有名的鼓师,辰河戏界人称“一代鼓王”。当前,像他这样能熟练打击几百个曲牌的人已经不多。在辰河戏表演中,鼓师是总协调,控制着整台演出的节奏,需要对剧情及坐念唱打等了如指掌。

(罗贤归在演示司鼓技艺。钱小丹 摄)

他一生酷爱辰河戏,一肚子的戏曲牌子和司鼓技艺,上世纪80年代初曾在湖南省艺术学校怀化辰河戏科教习学员,后回乡务农,平时耕种,闲时仍不忘钻研戏曲文化。

辰河戏慢慢衰落,学戏的人少了,老人深感孤独,常常“仰天长啸”,对传承担忧。

此次,得知有人前来与他聊戏,老人家早早地泡上一壶上等好茶,坐在庭院里哼着欢快的曲儿。这是一个观景抒怀的唱段——辰河戏中富有代表性的曲牌《懒画眉》:“粉墙花影自重重……人在蓬莱第几宫。”

“罗老师当时在怀化给我们上课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他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耐心的教育,让我们学起来轻松很多。”此次前来拜访的杨进现在湘西自治州泸溪县辰河高腔传习所工作。

他说,唱戏是个很考验人的活儿。比如,一名小生至少需要练好5种场景的表演技能,同一曲牌在不同的场景要唱出不同的味儿,千篇一律则像“念经”,表现力上不去。“很多方面都得益于罗老师的启发。”他说。

(吉首大学青年教师陈立琼博士在采访罗贤归。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孙存 摄)

杨进从省艺校怀化辰河戏科结业后,一直从事一线演艺工作。“戏曲还是有很多‘铁粉’的,比如我老婆,虽在金融部门工作,现在也是一名痴迷的辰河戏票友。”受杨进影响,他的妻子唱腔、身段俱佳,把唱戏作为一项重要的业余文化生活。

唱了一辈子辰河戏,杨进临近退休,他说今后打算把自己会唱的曲牌做成音像资料保存起来,为历史存一份底稿,也可供有需要的人使用。“大概可以录制80来个吧。”杨进盘算了一下。

罗贤归听到曾经的学生能有这样的计划,脸上紧缩的皱纹舒展开来,双眼直盯着杨进,连说:“好!好!”

让原汁原味的戏韵不湮没在历史烟云中,是老艺人难舍的梦。为此,罗贤归日前来到怀化市辰溪县高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传授司鼓技艺。

当前,各界对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常重视。该中心的涂显孟介绍,他们正在进行一项抢救性工程——把唱得好的传统折子戏做成录音资料保存,之后还计划做视频资料。

当天,住在湘西州吉首市的钱小丹也循着戏韵赶到罗贤归家。她之前是一名辰河戏花旦演员,曾到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罗那演出,饰演辰河目连戏中的刘氏。

后来,她调到其它单位工作,退休后“重拾旧业”,利用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将珍贵的演出资料向观众传播,自己还带头演唱,以满腔热情投入到辰河戏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中。

“今天罗师傅叫我丹儿,感到很亲切。”当天,在罗贤归家交流戏曲文化时,大家畅所欲言,探讨对辰河戏保护与传承的好路子。钱小丹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戏韵盛行的年代,感受到蓬勃向上的力量。

听说要来老艺人家“访戏”,吉首大学的“90后”青年教师戴甜博士与陈立琼同钱小丹一起赶了过来。她们表示,将把辰河戏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为保护与传承工作添力。当天,她们对戏曲文化进行了挖掘,录制了视频资料。

秋日的天穹,万里澄碧,艳阳下,微风和煦地拂过脸庞,辰河戏,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文化也随着这微风,在浩渺的宇宙中氤氲,飘向远方。

来源:掌上怀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