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变”生物塑料!中国科学家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8 15:33 2

摘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高翔和电子科大夏川把电催化器塞进海水,先把二氧化碳抓成甲酸,再让工程菌把甲酸啃成PBS、PLA颗粒,三步走完,海水酸度降了,塑料粒子出来了。

5000吨海水二氧化碳,一年就能变成300吨做吸管的塑料,这买卖比卖矿泉水还划算。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高翔和电子科大夏川把电催化器塞进海水,先把二氧化碳抓成甲酸,再让工程菌把甲酸啃成PBS、PLA颗粒,三步走完,海水酸度降了,塑料粒子出来了。

别人把碳当,他们直接把碳变钱,这一招把欧盟“海洋使命2030”刚掏出的2亿欧元衬成了学费。

70%捕集效率不是拍脑袋,电催化器用镍铁合金做阳极,海水里的氯离子被挡在涂层外,副产物次氯酸根降到0.1克每升,设备才能连续跑1000小时不罢工。

传统胺吸收30%效率,还要用碱液再生,一吨碳烧掉半吨煤,高翔团队把电耗压在每立方米海水3.2度电,按深圳谷电0.25元算,一吨二氧化碳电费只要80元,成本大头只剩折旧。

选甲酸当跳板是精打细算,甲酸市场每吨2800元,做塑料只是下游之一,万一塑料价格崩了,转手卖饲料防腐剂也能回本。

工程菌用基因剪刀删掉竞争代谢路径,甲酸到PBS转化率做到82%,比伯克利的光合细菌高出一倍,后者还在实验室晒灯,海南的千吨级中试已经准备打桩。

塑料粒子卖价1.3万元一吨,300吨年销售额390万,设备折旧加电费一年280万,账面净利过百万,还没算碳交易收入。

欧盟碳价80欧元,国内CCER重启后保守50欧元,5000吨二氧化碳指标再吞250万,利润直接翻倍。

沿海电厂排着队谈合作,烟囱里二氧化碳浓度高,海水现成,把排口改根管就能接上,电厂白拿减排指标,团队省下探源成本,双赢。

有人担心微塑料,PBS在海里180天失重90%,堆肥条件45天全分解,检测不到0.5毫米颗粒,比玉米淀粉吸管耐温还高20℃,奶茶店90℃热水泡不软。

限塑令把传统PP吸管价格抬到每吨1.1万,PBS只贵两千,品牌愿意花这钱买绿色标签,超市货架上印着“海水做的吸管”,年轻人买单速度比网红奶茶还快。

挑战也有,电催化器用的质子膜靠进口,一平米800美元,国产化后目标降到200美元,设备成本能再砍30%。

菌体连续发酵七天活性掉20%,补种间隔缩短收率就掉,团队正在试陶瓷膜连续离心,把菌体回收率提到95%,只要解决这一步,万吨级装置就能复制粘贴。

欧美还在实验室玩藻类薄膜,中国已经把海水碳循环做成现金流,谁再说环保只烧钱,就把这张账本甩给他看。

结尾

海水都能变钱,你的烟囱还准备往哪排?

来源:热情麻酱QXJ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