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广西百色市公安局水上勤务和航空警务大队的梁良队长,带领10名队员连夜驱车八百多公里,跨越省界奔赴现场。暴雨如注,路途颠簸,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一点,再快一点。
想象一下,漆黑的洞穴、冰冷的地下河水、被困数日的受困者——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湖南湘西的一次极限救援。
2025年7月,广西百色市公安局水上勤务和航空警务大队的梁良队长,带领10名队员连夜驱车八百多公里,跨越省界奔赴现场。暴雨如注,路途颠簸,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一点,再快一点。
这支队伍不是第一次面对洞穴救援的挑战,早在同年2月,他们就在百色本地成功救出两名被困科考人员,创下国内洞穴潜水救援的首例纪录。
7月23日,救援任务启动时,梁良和队员们几乎是以“冲刺”状态上路的,从广西百色到湖南湘西,正常情况下开车需要十来个小时,但偏偏遇上贵州地区的汛期,暴雨让高速公路变得危机四伏。
车灯在雨幕中勉强照亮前路,队员们一边检查装备,一边讨论救援方案,没人抱怨路途艰辛,因为大家清楚,每耽误一分钟,洞穴里受困者的生存几率就降低一分。
抵达现场后,梁良迅速组织勘察,被困的是一名在当地水下作业时失联的男子,已经过去三天,洞穴内情况不明,水深、结构、气室分布全是未知数。
第一轮下潜搜救在7月24日下午展开,五小时后,救援组成功找到了被困110小时的受困者并将其带出水面。从出发到救出,总共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这其中不仅是体力的比拼,更是应急响应和专业判断的集中体现。
两地相隔数百公里,百色队伍之所以被点名,正因为他们此前在田阳区溶洞救援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国内洞穴救援案例稀少,能连续成功两次的队伍更是凤毛麟角。那么,这支队伍是如何从零开始,练就一身“水下功夫”的?
要成为合格的水下救援队员,光会游泳可不够,2018年队伍筹建时,梁良负责选拔队员,他不仅看重体能和水性,更重视心理素质。
“水下世界黑暗又封闭,一不小心就会恐慌,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队员黄赠谕第一次背气瓶下水时,差点被恐惧劝退,许世德虽然水性好,但下潜到五米深时耳压疼痛,也让他心生退意。然而,正是这些“第一次”的考验,让他们逐渐成长为队伍的中坚力量。
训练内容从考取PADI潜水证书到学习技术潜水课程,一步步夯实基础,队伍不仅学习技能,还定期开展急流救援、绳索操作等全领域训练。八年下来,他们从最初的8人扩展到21人,还吸纳了前国家级运动员等专项人才。
2025年,队伍与航空警务合并,无人机等新科技的加入,让搜索效率大幅提升。
训练场上的汗水最终在实战中开花结果,2025年2月,队伍首次执行洞穴救援任务,在田阳区溶洞中救出两名科考人员。那一次,许世德在排查第十二个气室时找到了受困者小周,两人在水下“握手”的瞬间,成了队伍史上最动人的画面。
从“菜鸟”到“老手”,这支队伍用坚持证明了,专业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不过,光有个人能力还不够,团队配合才是救援成功的关键。
洞穴救援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协作的极致体现,在湖南救援中,梁良改进了水下拖带技术,由两名队员一前一后夹带受困者,引导员在前探路,观察员在后防范意外。这种分工不仅提升了安全性,还解决了受困者因体力不支或紧张导致的突发状况。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队员之间的默契。比如引导绳的布设,全队采用统一标记方法,无论谁下水都能迅速理解路线。在湖南救援中,队员闫明和刘承志发现受困者后,一边安抚情绪,一边评估装备和氧气情况,后续支援组迅速递送气瓶,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科技也为救援添砖加瓦,无人机在水面定点投放救生圈,声呐设备辅助探测,这些创新让传统水域任务变得更高效。队伍还研发了《水域警务实战训练课程》,涵盖56个教案,目的是将专业技能推广到基层民警中。
从技术到团队,从个人到集体,这支队伍用行动诠释了“专业”二字的重量。
从广西百色到湖南湘西,从漆黑洞穴到湍急河流,梁良和他的队伍用110小时的生命赛跑,再次证明了专业救援的力量。
回过头看,救援队的成长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选拔时的严格、训练中的恐惧、实战里的危机,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队伍,用专业与坚守,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来源:酱子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