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高等教育系统里,民族类大学因自身使命与定位而肩负起不同寻常的责任与意义,其聚集着许多不同民族的学生,并且具有较为突出的校园文化和特征,在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地区上也发挥着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系统里,民族类大学因自身使命与定位而肩负起不同寻常的责任与意义,其聚集着许多不同民族的学生,并且具有较为突出的校园文化和特征,在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地区上也发挥着作用。
民族类大学产生于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时候,他们是国家为更好的开展少数民族教育和培养专业人才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性的高校。根据行政隶属,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的中央部(委)属民族院校,另一种是地方民族学院。正因为有这样的特殊的归属关系,所以使得各民族的大学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都处于一种无可替代的地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学梦,有人梦想去那些顶尖的理工类学校读书,也有人想去那些有着鲜明特色的民族类高校开启自己四年或更久的学习生活。中央民族大学在民族类院校中可以算作最耀眼的代表,在北京设有分校,是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并且由于它的学术实力成为了民族院校唯一的国家“985工程”成员校。中央民族大学在中国大学排名2025年ABC中位列全国第72位,并且是唯一的进入排名前100的民族高校。
中央民族大学属于国家重点高校,学校发展跟国家历史有紧密联系。学校的前身1941年创建的延安民族学院,在五十年代搬迁到北京后更名成中央民族学院,直至九十年代才定名为现在的样子。这所学校共有71个本科专业,涉及11大学科门类,其中在民族学方面更是多年保持领先水平,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取得了A+的好成绩。中国语言文学和社会学学科也不差,都是B+。
在民族类大学当中,排在全国第二位的就是中南民族大学,该大学位于湖北武汉,到2025年的时候有关的排行情况显示,在全部高校综合排名里中南民大已经排到第152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并且是多所共建特色高等学校之一。学校创办于1951年,原名中原大学分院,曾以中南民族学院为校名,至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校优势学科分散在22个学院中并且涉及72个本科招生专业具备了很强的多学科性。最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学校历史性地做出了一次突破,就是每个民族都有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这是给民族团结上了一道浓墨重彩的笔。
第三名是西南民族大学,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该学校的全国排名为173名,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西南民大的历史可一直上溯到1950年,那一年用西南民族学院这个名号办校,2003年正式叫作“西南民族大学”。学校属于西南地区的特色高校,在教学研究和民族文化传承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大学排名第四位的是西北民族大学,坐落于甘肃兰州;其后为云南民族大学,总校设在昆明,该城市一年四季都比较暖和,全国排名第236位。是分布在广西、 陕西、贵州等省的几所大学中,广西民族大学在全国排名245位左右,并且它的创建时间较早,学校始建于1952年时还是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经过多次更名之后于2006年开始用现在的校名。西藏民族大学也是久负盛名的一所院校,虽然以西藏来命名,但是实际却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市,并且是我国第一所为西藏地区创办的高等学府。现在,该学校已经成为拥有博士授予权的大学,并且学科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他上榜民族类大学还有贵州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大学以及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其中如青海民族大学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湖北民族大学坐落于美丽的地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无论是地理分布还是学科设立这些学校背负的使命与方向都是带有地方特色的。
根据2025年ABC中国的大学排名可知一共有14所民校进入了高水平公办本科院校之列,从排名上可以体现出各个学校自身的办学实力以及其在发展中所具备的竞争能力。这些排名是过去建设成效的检验,也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中央民族大学强化学科方向的前沿性、中南民族大学扩大少数民族学生的规模,不同学校的长处发挥出不同的特点,促使整个民族教育向前迈步。
民族类大学在中国多民族的社会中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除了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具有特色以外,在促进我国的民族团结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学校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看出民族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在学科建设、学生培养以及社会贡献这三个方面希望他们能更上一层楼,为中国民族融合、教育公平书写新篇章。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