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4)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03:56 1

摘要:1996年获东京农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东北农业大学助教、讲师,日本明治大学客员研究员,东京农工大学教学助理,日本国家农业生物科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员,美国多所大学及USDA-ARS访问教授/研究员,2007年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

接《2025年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3)》(以姓氏拼音为序)。

彭彦昆,男,汉族,1960年3月生,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及硕士生导师。

1996年获东京农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东北农业大学助教、讲师,日本明治大学客员研究员,东京农工大学教学助理,日本国家农业生物科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员,美国多所大学及USDA-ARS访问教授/研究员,2007年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机械分会理事等职 。

主持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主要农畜产品品质安全快速检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示范",研发果蔬农药残留及食用肉细菌总数无损检测技术,其中拉曼光谱检测农药残留和高光谱检测细菌总数达国际领先水平 。提出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双精度精准喷药系统,开发生菜株间杂草识别系统,实现除草剂用量最高减少88.42%。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励。2023年由吴义强提名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发表论文涉及食品无损检测、人工智能诊断作物病害等领域 。

提名人:尹伟伦院士。

邱丽娟,女,1963年5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于东北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工作。1993年5月-94年6月,先后在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和Iowa State University从事大豆和玉米的分子遗传研究。现任世界大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兼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自“九五”以来,主持和完成国家攻关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鉴863,973等课题;研究内容包括大豆新型分子标记开发和利用、重要性状的新基因发掘与功能定、大豆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大豆育种新方法研究和种质创新等。新克隆并在GenBank注册玉米及近缘野生种a1基因序列32个;“大豆耐盐基因分子标记及获得方法和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品种资源研究和种质创新方面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5项;参编著作3部,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博士2名,硕士13名。

提名人:张绍铃院士。

施季森,1952年11月生,江苏启东人,中共党员,林木遗传育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年毕业于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专业获硕士学位,1989年赴美国奥本大学细胞科学中心研修生物技术,1992年分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遗传实验室和美国阿肯色大学遗传工程实验室从事分子遗传研究。历任南京林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研究生部主任、副校长,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林学会常务理事、育种分会副理事长、江苏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施季森主持“973”“863”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创建杉木多世代遗传改良理论,实现杉木生长量与木材密度同步提升,培育国家级审定良种180余个,在14个省份推广造林1500万亩。突破杂交鹅掌楸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林木细胞工程繁育工厂,累计生产苗木7200万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奖10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2019年担任世界林联林木种子园国际学术大会执行主席,推动中国首次承办该会议。

提名人:曹福亮院士、张守攻院士。

孙占祥,男,1967年2月生,中共党员,博士,二级研究员,1967年3月出生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农业农村部东北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农村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业节水、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专家组成员,科技部黑土保护与利用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学术头雁,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沈阳市学风作风建设优秀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孙占祥聚焦旱地耕作制度与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建立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提升黑土地粮食产能;构建旱作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开发节水设备3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 ;截至2025年,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第1、2、3)。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田见晖,男,中共党员,1968年10月生,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才项目特聘教授、“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理事长、农业农村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家畜)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科群负责人、科技部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率先提出了“胚胎选种选配”代替“个体选种选配”的干细胞育种技术,该技术已成为TransOva Genetics等国内外种业企业研发焦点,引领了动物生物育种新方向。揭示了家畜卵子核-质同步成熟调控机制,在国际上率先获得 “三步法”卵子核-质同步成熟技术专利,破解了困扰体外胚胎生产卵子成熟质量差的产业瓶颈;发现了体外受精性别失衡的关键机制,攻克了近30年来体外雌性胚胎死亡率高的难题。率先创建我国母猪同步繁殖调控技术体系,实现了母猪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技术和产品覆盖我国25%繁殖母猪,为我国生猪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创建了国际领先的牛羊体外胚胎高效扩繁技术体系,使我国肉羊体外胚胎扩繁技术水平与产业规模居世界前列。

主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023年牵头启动"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农业资源循环技术创新。‌‌202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1年因畜牧技术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提名人:李德发院士。

田世平,女,1957年3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2年1月在四川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1年被国家教委选派到意大利留学,1995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获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5月回国,现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园艺学会采后生理学分会副理事长。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3年和2007年分别在美国Cornell University和美国农业部食品品质安全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迄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SCI刊物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出版专业书9部(英文书5部)。已培养硕士和博士20余名;正在指导博士后2名、博士生和硕士生11名。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资源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果实采后病理学研究组组长,国际采后生物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1年12月21日,入选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中国科协拟推荐人选名单。

提名人:周卫院士、张涌院士。

宛晓春

宛晓春,男,汉族,1960年2月生,安徽明光人,中共党员,1977年2月参加工作。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硕士,1992年获江南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历任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2014年8月),安徽省科技厅党组书记(2016年12月)、厅长(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等职 。1985年入职安徽农业大学,1994年赴英国雷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在加州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 。

长期从事茶树次生代谢、茶叶化学与健康功效研究40余年,主持研制中国首条炒青绿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主导制定《茶叶分类》国际标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同年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组建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黄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研发,推广至全国茶区及“一带一路”国家。

推荐人:刘仲华院士。

万书波

万书波,1962年10月生,山东栖霞人,中共党员,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花生)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研究员。曾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万书波于1978年9月—1982年7月就读于莱阳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1982年7月—2004年7月历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栽培生理研究室副主任、科研办公室主任、所长助理、副研究员、副所长、副研究员、所长、研究员、所党委书记;2004年7月—2013年6月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2013年6月起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2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万书波长期从事花生栽培生理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获得各类科技成果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第一位2项,第五位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位)。

提名人:张新友院士。

万勇善

万勇善,男,汉族,1960年8月生,山东临沭县人,中共党员,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东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所长,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 。兼任中国作物学会花生学组副组长,《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常务编委,泰山学者种业计划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万勇善1977年考入山东农学院农学专业,1982年1月留校任教。长期从事花生栽培与生理、遗传育种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30余项,育成山花9号等34个花生品种,其中2个入选全国主导品种;研发花生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等10余项栽培技术。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作物栽培学》《中国花生遗传育种学》等著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及发明专利9项 。其团队发现的AhRUVBL2基因调控花生荚果大小机制发表于《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提名人:李培武院士。

汪以真

汪以真,男,汉族,1965年12月出生,安徽安庆人,1985年8月参加工作,199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教授。现任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免疫、动物营养与肉质调控以及生物饲料研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动物营养与免疫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通过对天然抗菌免疫肽的抗菌活性、安全性、稳定性、免疫功能等进行筛选,并进行分子改良和重组表达,开发新型抗菌免疫制剂,以及通过营养调控手段提高猪内源性抗菌肽表达从而增强仔猪及幼龄动物的免疫力,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动物营养与肉质调控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以中国优良地方猪种和外来瘦肉型猪为动物模型,筛选与猪肌内脂肪沉积及肌纤维发育相关的关键功能基因,研究其对肌内脂肪沉积和肌纤维发育的调控作用及机制,为通过营养手段调控肌内脂肪沉积,改善肉质提供依据。生物饲料研发主要开展高效分泌天然抗菌免疫分子、酶和益生菌的新型发酵菌株研发和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拥有国际国内发明专利3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utophagy》等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王红宁

王红宁,女,汉族,1963年8月出生,四川省西昌市人,四川大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动物疫病防控与食品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2021年、2023年两次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1年进入第二轮名单。

王红宁于1982年获四川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学位;1985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2001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04年担任四川大学兼职教授,“985”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控制科技创新平台学术带头人;2008年作为引进人才正式调入四川大学工作;2009年任“动物疫病防控与食品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担任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2018年担任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王红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与动物产品安全的基础和应用、猪鸡病原细菌及其耐药性、家禽重要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创制、蛋鸡细菌性疾病防控、沙门菌净化和规模化鸡场、猪场疫病综合防控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等课题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本领域主要刊物发表论文288篇(SCI论文175篇)。

提名人:沈建忠院士。

王加启

王加启,男,1967年6月生,安徽省宿州市人,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团队首席科学家。

1993年以来,带领团队从反刍动物营养研究起步,逐渐聚焦为“奶牛营养—牛奶品质形成—牛奶功能评价”,形成鲜明的“品质营养学”研究特色。揭示我国奶牛养殖模式中乳脂肪和乳蛋白偏低的内在机理,创建提高乳脂肪和乳蛋白的奶牛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突破了制约奶牛生产优质乳的技术瓶颈;构建我国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营养品质评价数据库,提出优质奶产自本土奶的科学理念,为我国奶业由数量型增长向安全优质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王加启主要从事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安全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项若干。

提名人:唐华俊院士。

王静

王静,女,1963年10月出生,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农业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及行为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与开发方面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在污染物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快速样品前处理技术、未知物筛查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她带领团队研发出一套5分钟即可检出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系统,相关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作为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她多次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言献策,并呼吁加强科研人员科普责任和保障年轻科研人员待遇。2024年3月,她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

提名人:陈剑平院士。

王克林

王克林,男,1963年7月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书记 ,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联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1997年7月-1999年7月任副所长,1999年8月-2001年8月任常务副所长,2001年9月-2013年2月任所长,2013年9月-2024年1月任所党委书记,并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山地学报、地理科学、生态学杂志、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生态环境学报、地球与环境、中国岩溶、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等刊物编委,农业现代化研究主编. 生态学报责任副主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副主编,湖南省委重大决策咨询专家。

长期从事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过程、生态服务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西南喀斯特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洞庭湖流域生态功能优化成果获湖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广西喀斯特区石漠化治理与适应性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获广西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一等奖。

提名人:印遇龙院士。

王立春

王立春,男,1960年11月出生,汉族,吉林乾安人。农学博士,二级研究员,我国著名玉米栽培和养分管理专家,博士生导师。曾任白城市农科院土壤耕作研究所所长,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所长、土肥所所长。现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科研助理,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东北栽培岗位科学家。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国家粮安之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第二批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吉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他带领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研团队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先后入选第一批吉林省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和吉林省黄大年式科研团队。作为实验室主任领衔建设了农业部东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长期担任国家部委和吉林省委决策咨询专家,兼任国家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吉林省土壤学会理事长、《东北农业科学》主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黑土网络会员等学术职务。

提名人:张佳宝院士。

王天宇

王天宇,1961年7月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共党员,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专家 ,非洲科学院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天宇于1996年9月获得法国勃艮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遗传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10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出站,后任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1999年获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20年当选为非洲科学院院士 ;2021年4月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王天宇在谷子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利用方面,育成了中国首个通过审定的谷子杂交种,创制出1066A等一系列具有应用价值的雄性不育系;综合利用远缘杂交、快速回交等技术,创制出达到实用水平的抗除草剂谷子新种质,解决了谷田除草、谷子杂种优势利用中剔除假杂种等系列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已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