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12号,北京朝阳劲松老街,珍时堂修表铺换新招牌,老板李守业把去世徒弟的名字钉上去当纪念,没成想撞了失独妈妈心里最软那根刺。
“王振石”三个字一挂出来,王大妈整个人就炸了。
6月12号,北京朝阳劲松老街,珍时堂修表铺换新招牌,老板李守业把去世徒弟的名字钉上去当纪念,没成想撞了失独妈妈心里最软那根刺。
网友一句话:用逝者名做生意招牌,到底是情怀还是揭疤?
李师傅说想徒弟,王大妈说想儿子。
一个想留名,一个想忘名。
可“振石”这俩字,对王大妈就是丧钟,每天路过响一次。
心理学报告早讲过,68%的失独父母会被谐音撞疼,疼平均23.5年,王大妈才走一半。
偏偏今年还是儿子45岁冥诞,伤口本来就渗血,招牌等于一把盐。
有人拍视频挺师傅:老手艺不能断,徒弟命短,留个名咋了?
弹幕里一句“换你妈试试”瞬间安静。
15万家钟表铺十年没四成,珍时堂能火靠短视频,靠“触摸时光”的文艺滤镜。
90后捧旧表,捧的是故事,不是别人的噩梦。
真把故事钉在人家门口,就别怪故事咬人。
社区刘主任两头跑,最后折中:招牌不动,加块小铜牌,写“徒弟王振石纪念”,再种一排绿植挡视线。
王大妈还是哭,但不再闹。
北京已经有街道学乖,建“记忆敏感词库”,开店先搜坟,别等哭上门再灭火。
全国百万失独家庭,百万个雷,靠绿植挡不完。
最讽刺的是,修表这行35岁以下学徒涨到四分之一,年轻人冲的不是钱,是“守护时间温度”。
可温度烫到活人,再手工也枉然。
李师傅直播时弹幕刷“工匠精神”,他闷头一句:我先伤到人了,还谈什么匠心。
一句话,把情怀打回人间。
——网友跟帖——
“逝者为大,但活人才是邻居。
“想纪念放屋里供着,别挂门口当门头。
“失独不是卖点,手艺也不是免死金牌。
“绿植挡得住招牌,挡不住记忆,社区搞词库才是正经。
“两边都惨,可惨不能互害,就这么简单。
来源:苦笑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