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回农村老家,村支书拉着我吐槽:“换届报名都快结束了,35岁以下的就1个,还是他爸妈硬推着来的。”这不是个例,2025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35岁以下村干部占比仅11.5%,不少村子连“年轻候选人”都凑不齐。结合我跟老家4个年轻人的聊天,以及3个真实故事
上周回农村老家,村支书拉着我吐槽:“换届报名都快结束了,35岁以下的就1个,还是他爸妈硬推着来的。”这不是个例,2025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35岁以下村干部占比仅11.5%,不少村子连“年轻候选人”都凑不齐。结合我跟老家4个年轻人的聊天,以及3个真实故事,我发现不是他们不想为家乡做事,是现实问题让他们“不敢选”。
一、年轻人不愿当村干部,3个现实坎儿难跨过
1. 工资太低,连自己都养不活
大部分村子的村干部,月工资就2000-3000元,一年算上补贴也难超5万。可年轻人外出打工,不管是进厂、送外卖,还是在县城做电商,月收入基本能到5000元以上,差距摆在眼前,没人愿意“饿肚子谈奉献”。
我发小阿强27岁,去年村主任劝他回村当委员,说“村里需要年轻人带带新路子”。阿强直接摆手:“我在市里干装修,月入7000多,回村拿2500,房贷都不够还,总不能靠爸妈接济吧?”最后没答应。邻村的村干部小周,31岁,私下还在镇上兼职开夜班出租,他说“光靠村干部工资,孩子学费都得借”。
2. 事儿杂还得罪人,心力交瘁不讨好
村干部看着“官小”,管的事却比谁都碎:张家吵架要劝,李家低保没批要解释,村里修水管占了王家地,还得上门赔笑脸。更难的是“两头不讨好”——我表姐夫去年当村支书,村里搞厕所改造,有户村民不愿拆旧厕所,骂他“多管闲事”;后来发补贴,又被人说“偏心”,没干满一年就辞了,说“比在工地搬砖还累心”。
3. 没发展前途,怕“职业断档”
年轻人找工作,不光看当下,更看以后能不能“往上走”。可村干部岗位基本“一眼望到头”,除非能考上乡镇编制,否则干再久也难有突破;而且村干部的经验,到城市里根本用不上,万一以后想出去,等于“从零开始”。
我同学小宇学农业技术的,去年回村帮家里种果树,村支书劝他竞选村干部,他直接拒绝:“在村里干3年,不如去农业公司学半年技术,以后想换工作都有底气,在村里干久了,出去都不知道能干啥。”
二、不是年轻人“没情怀”,是现实让他们“不敢拼”
总有人说“年轻人不愿当村干部,是怕吃苦、没奉献精神”,但我聊下来发现,不是他们没情怀,是“情怀填不饱肚子”。
26岁的小杨在县城开网店,去年帮村里卖过苹果,赚了不少口碑。村支书劝他回村当干部,他说“我也想帮村里搞电商,但每月3000块工资,连房租都不够,总不能靠爸妈过日子吧?”还有大学生村官小陈,去年帮村里搞直播卖玉米,帮村民多赚了15万,可自己因为工资低,今年还是辞职去了外地企业,临走前说“要是能多给点绩效,哪怕每月多1000,我都愿意留下”。
年轻人不是不想为家乡做事,是他们得先顾好自己的生活——能养活自己、能攒点钱,才有底气谈“奉献”。
三、想让年轻人回来,得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喊口号
1. 工资得跟上,至少能“体面生活”
可以像有些村子那样,把村干部工资和村集体经济挂钩,比如村里搞产业赚了钱,按比例发绩效;或者提高基础工资,至少追上当地外出务工平均水平,别让年轻人“为钱发愁”。
我调研的一个村子,去年搞草莓大棚,给村干部发利润的5%当绩效,今年就有3个年轻人主动报名,因为“算下来年收入能到7万,不比打工差”。
2. 明确权责,别让村干部“啥都管”
现在不少地方搞“村干部权责清单”,哪些事该管、哪些事不该管列清楚;还请老党员、乡贤一起调解矛盾,别让村干部“单打独斗”,减少“得罪人”的压力。
3. 给发展通道,让年轻人“有奔头”
比如表现好的村干部,优先推荐考乡镇编制;或者和农业企业合作,给村干部培训电商、种植技术,就算以后不当干部,也能凭技能找工作。
四、个人观点:留不住年轻人,乡村难有真活力
乡村要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新想法、新活力——老一辈村干部经验足,但搞电商、做直播这些新事,还是得靠年轻人。可如果一直让年轻人“又没钱、又受气、又没前途”,谁愿意回来?
别总用“情怀”绑架年轻人,实实在在解决他们的工资、发展问题,让他们觉得“当村干部是条正经出路”,才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扎根乡村。
温馨提示
1. 查家乡村干部待遇:在当地政府官网搜“村干部薪酬政策”,或直接问村里干部,清楚收入再考虑;
2. 回村有补贴可领:很多地方对回村当干部、创业的年轻人有补贴,比如贷款贴息、租房补助,可去乡镇农业部门问;
3. 别只看“表面风光”:当村干部前先打听清楚要管的事,做好“操心费力”的准备,别一时冲动报名。
来源:迷茫的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