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象里她还在《快本》里哈哈哈,一眨眼,央视文化赛道都给她递了三张通行证。
“谢娜居然去《国家宝藏》了?
”
昨晚朋友圈刷到这条,我差点把手机掉进螺蛳粉里。
印象里她还在《快本》里哈哈哈,一眨眼,央视文化赛道都给她递了三张通行证。
这反差,比我家猫突然会开防盗门还离谱。
可细扒一下,发现她这次真不是去“客串”。
彩排表上,名字后面跟着“提前三小时到场”六个小字。
导演说,她手卡里密密麻麻全是典故批注,连“越王勾践剑”的硫化工艺都标了出处。
我脑补了下画面:凌晨的演播厅,灯没全开,她对着空气练发音,一口川普绕口令把保洁大叔都逗笑。
这场景,比任何通稿都唬人。
更离谱的是数据。
芒果TV刚发的Q3财报,《姐姐当家》第二季招商5个亿,弹幕里刷得最多的不是“姐姐好飒”,而是“谢娜当制片?
居然不垮”。
节目把张桂梅校长请去非遗工坊,镜头里她蹲在地上帮村民剪窗花,剪完还顺手把纸屑揣兜里。
豆瓣从7.2飙到8.1,评论区一句“她好像终于把‘疯癫’炼成了‘疯魔’”,点赞破万。
学界也跟着添火。
中传新出的蓝皮书写她“三步走”:先把自己扔进综艺油锅炸到金黄,再泡进文化老卤慢煨,最后捞出沥干,居然成了能上台面的“主菜”。25-35岁高学历观众占比从12%涨到38%,一句话——当年陪爸妈看《快本》的小孩,现在自己成了付费会员。
商业价值更直白。
某国产新能源车找她代言,卖点是“家庭第二台车”。
海报里她没凹造型,就靠在车门上嗑瓜子,脚边一堆自家娃的玩具车。
评论区高赞:“看着就想生三胎”,品牌方嘴都笑裂。
连中医药品牌都来蹭,广告语一句“调经从笑开始”,土得掉渣,可30岁以上女性用户占比首次过半,说明土味精准戳到痛点。
康辉在《鲁豫有约》里一句“她让我看到主持人的另一种可能”,听起来像官方客套,可回头想想,央视缺的不就是这种“能蹲下去也能蹦起来”的体温?
金鹰节直接甩给她一个青年导师席位,明年长沙10月,估计又是一群科班生围着问“娜姐,怎么把哈哈哈讲得不被领导骂”。
写到这儿,我关掉文档去洗碗。
水龙头哗哗响,突然明白:所谓转型,不是把过去的自己杀掉,而是把最被人嘲笑的那块胎记,慢慢熬成朱砂痣。
她没变,只是终于让“闹腾”有了落脚点。
下次要是再有人吐槽“谢娜也能谈文化”,就把那张手卡照片甩过去——边角的卷翘里,还沾着凌晨四点的咖啡渍。
来源:积极的轮船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