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中国国际政治季刊》(CJIP), Vol. 18, No. 3, 2025 | 国政学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7 21:37 1

摘要:《中国国际政治季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创刊于2006年,2012年进入SSCI,迄今仍是中国大陆主办的唯一一份政治学SSCI专业期刊。自创刊以来,CJIP坚持发表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重

期刊简介

《中国国际政治季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创刊于2006年,2012年进入SSCI,迄今仍是中国大陆主办的唯一一份政治学SSCI专业期刊。自创刊以来,CJIP坚持发表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重点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中国对外关系方面的研究,发表了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的文章。CJIP发表的文章在东亚、欧洲和北美三地学者间保持了较好的平衡,在促进国际关系理论多元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2022年该刊影响因子为2.0,在96份国际关系类SSCI期刊中名列第39,是亚洲地区排名最高的国际关系类SSCI期刊。

目录

1

公司来源国或项目特征?——中国对南方国家投资偏好的调查实验

Firm’s Source Country or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Survey Experiments on Preferences for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Global South

2

国家与区域建构的技术政治:审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西南边陲与东南亚的实践

The Technopolitics of State and Region-Building: Examining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Its Southwestern Frontier and Southeast Asia

3 中国对外政策中的声望追求逻辑

The Prestige-Seeking Logic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4 “制造的”威慑:搭建中国核战略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Manufactured Deterrence: Bridging China’s Nuclear Strategy and Practice

5 经济发展与好战性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rlikeness

内容摘要

公司来源国或项目特征?——中国对南方国家投资偏好的调查实验

题目:Firm’s Source Country or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Survey Experiments on Preferences for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Global South

作者:David Janoff Bulma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研究院助理教授;Ning Leng,乔治城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Kerry Ratigan,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阿默斯特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中国影响千禧研究核心(ICLAC)副研究员。

简介:在南方国家中,公众在评价中国的对外投资时,是更看重投资公司的来源国,还是更看重具体项目的特征?两者各自影响公众偏好的程度如何?研究采用了预注册(pre-registered)调查实验设计,包括联合分析(conjoint analysis)与信息文本处理(informational text treatments),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美和东南亚的十个中等收入民主国家中,通过样本数超2000人的广泛调查来识别公众对中国投资项目的偏好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反常于一般预期,这些国家的公众并不普遍歧视中国投资项目;比起投资的来源国,项目特征对公众态度的影响往往更为显著。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cjip/poaf006

题目:The Technopolitics of State and Region-Building: Examining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Its Southwestern Frontier and Southeast Asia

作者:Zenel Garcia,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陆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与战略系副教授;Phillip Guerreiro,美国阿拉巴马州空军指挥与参谋学院联合全域战略家项目助理教授。

简介:中国国内关于安全与发展的话语如何催生国家建构与区域建构项目,并通过“一带一路”在其西南边陲省份与东南亚建立经济走廊,以加强国家控制与地方整合?本文通过话语分析与技术政治(technopolitical)视角,分析中国官方声明、外交政策话语与基础设施项目等实证资料,以揭示话语与技术基础设施如何交互发生作用。这样的技术政治不仅在物理上通过道路、铁路和跨境连通等基础设施来重塑边界与流动性,同时在话语上通过宣称历史性参与、共建共赢与不干涉原则等来合法化区域建构。此外,这些走廊连接中国西南落后地区与其东南亚邻国,既是国家建构的工具,也成为区域建构的模式。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cjip/poaf007

中国对外政策中的声望追求逻辑

题目:The Prestige-Seeking Logic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作者:潘光逸(Guangyi Pan),乔治城大学麦考特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毛维准(Weizhun Mao),南京大学国际研究学院副教授。

简介:中国追求国际声望(prestige)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可识别的逻辑?这种逻辑与战略利益、安全考量或经济动机之间如何权衡与互动?作者通过文献回顾与外交行为分析,结合过去几十年中国在重大国际场合(如气候谈判、联合国表决、国际组织领导职位竞争等)的行为资料,识别声望追求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路径。作者指出,随着国家崛起,中国领导人越来越重视国际社会给予的认可与地位,这促使其在外交政策中投入更多资源于形象塑造、软实力扩张和规则塑造,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利益或威慑考量。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cjip/poaf008

“制造的”威慑:搭建中国核战略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题目Manufactured Deterrence: Bridging China’s Nuclear Strategy and Practice

作者:Hongyu Zhang,宾夕法尼亚州陆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与战略系副教授。

简介:论文主要探讨中国宣称的“确保报复”(assured retaliation)战略与其实际是否具备可信的第二次打击能力之间的差距。研究提出概念“制造的威慑”(manufactured deterrence),即中国通过战略模糊和不透明来制造不确定性,从而弥补物质能力上的不足,暂时实现威慑效果。文章结合中国核武库的物质基础分析与话语实践,指出这种威慑虽非最优,但为当前竞争环境下一种过渡性策略。中国的威慑现状虽为 “次优型”(suboptimal),但这种“制造威慑”是一种临时性策略,用于弥补能力缺陷。随着大国竞争加剧,中国将不得不通过核武器库的实际增强来真正实现其宣称的“确保报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cjip/poaf009

经济发展与好战性

题目: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rlikeness

作者:Rafael Reuveny,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教授;Charles R Boehmer,德克萨斯州埃尔帕索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简介:随着国家变得更富裕,其对外战争倾向(warlikeness)是降低、提升,抑或经历先升后降的非线性过程?作者构建并估计了一个数学模型,将“好战性”视为国家的选择变量,用1870年至2010年间大量国家年份面板数据来测试不同理论假设。研究发现,控制其它条件不变时,国家财富的提升会使其更倾向于发生对外战争;而财富的“边际效应”在国家拥有更强权力、较高的贸易依赖、较大人口和较多民主机制时更明显。因此,经济发展并不自动降低冲突倾向,而是与政治权力结构、对外关系和制度性质共同作用下,可能使国家在特定阶段更加好战。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cjip/poaf010

译者:周子荷,国政学人编译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研究兴趣为全球治理。

审校 | 赖永祯 张潇文

排版 | 王楮文

本文源于《中国国际政治季刊》(CJIP)Vol. 18, No. 3, 2025。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