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秋夜的潮人乡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7 20:16 1

摘要:沙画师刘学洲四易其稿的作品里,藏着潮汕人最痛的牵挂 —— 那些挤在逼仄船舱里啃甜粿的身影,那些借银钱也要寄 “平安批” 的执着,终在 “妈,我回来了” 的轻声呼唤中化作团圆的泪光。

当李霄云的歌声在潮阳体育中心响起

舞台巨幕上的沙画正随旋律流转

老厝的飞檐刚勾勒成型

红头船已扬起风帆

榕树的虬枝还未散尽

侨批上的 “平安” 二字已洇开墨痕

沙画师刘学洲四易其稿的作品里,藏着潮汕人最痛的牵挂 —— 那些挤在逼仄船舱里啃甜粿的身影,那些借银钱也要寄 “平安批” 的执着,终在 “妈,我回来了” 的轻声呼唤中化作团圆的泪光。

这首《念》早已不是第一次触动人心。去年 “两大盛会” 开幕式上,“侨批旧话浮云落日” 的歌词刚落,在场潮籍乡亲的泪便湿了眼眶。而在昨晚,2025大湾区非遗中秋晚会上,当沙画里的游子踏上归途,台下白发老者颤抖着抚摸胸口的玉佩 —— 那是当年祖辈过番时留下的念想,此刻正与歌声共振。

一曲过番歌,唱尽百年家国心

“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过番歌》的旋律从舞台深处漫出时,大屏幕上的老照片渐次浮现:民国初年的批局伙计在灯下记账,战火中的侨批里夹着 “教儿女写赵松雪字帖” 的叮嘱,沦陷时期的信纸上写满 “潮汕惨状” 却仍附上养家的批银。

这些泛黄的影像里

藏着潮人最硬的筋骨

他们在南洋的橡胶园里刨生活

却把血汗钱寄回家乡盖祠堂、兴学堂

他们在异邦遭遇战火断了音讯

重逢时

仍记得 “钱银知寄人知返” 的祖训

李霄云唱到 “五洲守望,我们是潮汕人” 时,舞台两侧突然亮起数百盏灯笼。灯笼上的侨批片段拼成巨幅地图 —— 从汕头港到新加坡河,从曼谷街头到旧金山唐人街,千万潮人用家书搭建起跨越海洋的脐带。正如潮学专家林伦伦在晚会中所说:“侨批里的‘唐’字,是刻在骨血里的根。”

非遗活色生香,潮韵流淌千年

这场中秋晚会,更是一场潮汕非遗的璀璨巡礼,让千年潮韵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此次晚会2000多演职人员超八成为青少年,活力满满、生机勃勃!当百人英歌舞队踏着重鼓登场,身着彩衣的舞者手持双棒,“咚咚锵” 的节奏震彻全场,脸谱上的 “李逵”“林冲” 威风凛凛,每一个腾跃、每一次击棒,都藏着潮汕人敢闯敢拼的精气神。

潮剧的婉转唱腔也在晚会上惊艳亮相。国家一级演员张怡凰携经典剧目选段登台,水袖轻拂间,将潮汕民间故事里的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后台,年轻演员正对着手机直播化妆,“潮剧脸谱的红色代表忠义,黑色象征刚直”,他们用新潮方式讲解非遗知识,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门古老艺术。

工夫茶更是贯穿晚会始终的 “乡愁符号”。舞台两侧的茶席上,茶艺师行云流水地完成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的冲泡工序,醇厚茶香伴着歌声飘散。晚会间隙,海外侨胞围坐茶桌,一杯工夫茶下肚,“还是家乡的味道最正” 的感慨,道出了非遗背后最朴素的乡愁。此外,潮阳剪纸、嵌瓷、贵屿双忠信俗等非遗项目也以创意形式呈现,剪纸艺人现场剪出 “月圆人团圆” 的图案,嵌瓷作品装点着舞台背景,让观众在视听盛宴中,沉浸式感受潮汕非遗的独特魅力。

百鼓英歌起,旧故里变了新模样

歌声未歇,三百名英歌表演者已踏响地面。青壮年的槌声震得空气发烫,桃园幼儿园的孩童 “奶凶” 挥棒,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飒爽舞步更跳出新韵。当他们的身影与千架无人机勾勒的港珠澳大桥在夜空重叠,李霄云的尾音恰好落在 “山河巍巍中华魂” 上。

这场 “科技 + 非遗” 的盛宴里,乡愁早已不是遥望的叹息。潮阳剪纸化作服饰上的流转纹样,笛套音乐与国乐团奏响新编《彩云追月》,八仙桌上的贵屿朥饼、海门糕仔,既藏着 “甜汤祠堂人归家” 的旧梦,也盛着 “百千万工程” 的新甜。奥运冠军林跃唱响的《荣耀时光》里,更藏着当代潮人的答案:从 “过番谋生” 到 “归乡建乡”,从寄回批银到带回技术,不变的是 “报春晖” 的初心。

一念即永恒,此心安处是吾乡

晚会落幕时,无人机拼成的 “明月共潮生” 在夜空久久不散。后台传来细碎的乡音:旅居澳洲的陈先生正给母亲视频,展示刚买的工夫茶套装;返乡创业的林女士对着英歌道具拍照,要发给海外的合作伙伴。他们的手机里,都存着《念》的歌词截图 ——“古厝祠堂榕树下” 的意象,早已从记忆里的老地方,变成了正在建设的新家乡。

潮阳文光塔的月光穿过千年云层,照在归来者的笑脸上。那些沙画里的牵挂、歌谣里的执着、鼓点里的力量,终在 “我们是潮汕人” 的齐声合唱中得到答案:乡愁从不是困住脚步的枷锁,而是照亮归途的灯盏,是让每片 “番畔” 的月光,都能照进故乡的黎明。

中秋夜,所有未归的等待、已归的欢喜,都藏在那句温柔的吟唱里:

“浮云落日炊烟里,

谁人唤我回家?”

“是故乡,在等你回家。”

来源:快乐的枫叶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