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中国正式公布首批L3级自动驾驶准入车型名单,标志着智能驾驶从“技术验证”迈向“合法上路”的关键阶段。这份名单不仅勾勒出车企的技术实力图谱,更揭示了政策导向、产业生态与用户需求的深层博弈。
首批L3智驾准入名单公布:技术落地与行业变局的分水岭
2025年7月,中国正式公布首批L3级自动驾驶准入车型名单,标志着智能驾驶从“技术验证”迈向“合法上路”的关键阶段。这份名单不仅勾勒出车企的技术实力图谱,更揭示了政策导向、产业生态与用户需求的深层博弈。
一、名单解析:头部玩家抢占先机,技术路线分化显现
首批名单呈现“头部集中、高端先行”的特点。长安汽车以17张测试牌照成为最大赢家,旗下深蓝SL03、阿维塔11/12等覆盖30万-50万元价位的车型全面入围,展现出“多品牌、全场景”的技术布局能力。赛力斯(问界)凭借与华为的深度绑定,以11张牌照紧随其后,问界M9、M8、2025款M7全系搭载华为ADS 4.0系统,支持高速场景L3功能,硬件预留L4升级空间,在高端SUV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如比亚迪、宝马、奔驰表现保守,仅各获1张牌照,极氪也仅拿到2张。这一差异折射出技术路线的分野:新势力与科技公司主导的“全栈自研+硬件预埋”模式更易通过认证,而传统车企的“渐进式升级”策略在应对复杂场景时仍显滞后。值得注意的是,奇瑞(智界)、北汽(享界)等品牌通过聚焦中高端家用市场,推出智界R7 Ultra、享界S9旅行版等车型,填补了细分领域空白。
二、政策护航:责任划分与安全标准重塑行业规则
此次准入政策首次明确了L3级自动驾驶的法律边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7月敲定的标准,车辆在L3模式下发生事故时,车企需承担主要责任,除非系统明确请求接管且驾驶员未响应。这一“责任倒置”原则倒逼车企强化安全冗余设计,例如问界M9采用双激光雷达+12颗摄像头的感知方案,决策延迟控制在100毫秒以内,确保硬件故障时仍能维持90%的控制能力。
同时,政策对技术配置提出硬性要求:车辆必须配备驾驶员监测系统(DMS)和事件数据记录系统(EDR),即“黑匣子”,以实现实时监控与事故溯源。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进一步强调,L3车型需完成1000小时场地测试和5000公里三地气候道路测试,测试期间不得出现系统责任事故。这些标准将有效过滤技术不成熟的产品,保障用户安全。
三、市场影响:高端市场加速渗透,用户认知亟待提升
L3准入名单的公布直接推动高端市场竞争白热化。问界M9凭借L3功能已在预售阶段斩获超2万辆订单,长安阿维塔11的高速领航辅助功能使用率在试点城市达67% 。与此同时,车企正通过“硬件预埋+软件付费”模式探索新盈利路径,例如华为计划对L3功能推出订阅服务,年费预计5000-8000元。
然而,用户对L3的认知仍存在偏差。调研显示,65%的消费者误以为L3系统可完全替代人工驾驶,32%的车主在试驾时尝试脱手后未关注路况 。这种认知鸿沟可能引发安全风险,例如某品牌车型在暴雨天气下未及时提示驾驶员接管,导致事故责任纠纷。对此,车企需加强用户教育,例如在激活L3功能前强制播放安全须知,并通过DMS监测驾驶员状态。
四、技术挑战:场景边界与成本平衡成核心命题
尽管政策开闸,但L3技术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场景局限性:目前L3功能仅限高速及城市快速路,且对天气条件(如能见度≥200米)、道路标线清晰度有严格要求 。以华为ADS 4.0为例,其高速领航功能在暴雨环境下的有效探测距离从300米降至150米,需频繁请求接管。
其次是成本压力。L3车型的硬件成本较L2车型增加约40%,例如问界M9的激光雷达+双芯片方案成本超过3万元。为降低门槛,车企正通过规模化生产与技术迭代压缩成本:速腾聚创的128线激光雷达价格已从2023年的1.5万元降至2025年的3000元,华为昇腾610芯片算力提升3倍的同时成本下降50%
五、行业启示:从“技术竞赛”到“生态构建”
首批L3准入名单的公布标志着智能驾驶竞争进入新阶段。头部车企的胜出不仅依赖技术突破,更取决于生态整合能力:长安通过与地平线、宁德时代的合作,构建“芯片-电池-算法”闭环;华为则凭借鸿蒙座舱+ADS系统的协同效应,打造“人-车-家”全场景智能生态。
对于未入围的车企,需加速技术追赶与场景适配。例如零跑B01虽未进入首批名单,但其550激光雷达版搭载27个感知硬件,具备L3功能潜力,未来或通过OTA升级实现认证。此外,地方政策的差异化探索(如北京、上海的“车路云一体化”试点)也为技术落地提供了新路径 。
结语
首批L3智驾准入名单的公布,既是技术突破的里程碑,也是行业洗牌的催化剂。随着政策、技术、市场的多重驱动,L3级自动驾驶将从高端市场逐步向主流渗透,重塑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条。对于消费者而言,L3的落地意味着更安全、高效的出行体验;对于车企而言,如何在技术创新与风险管控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决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这场智能驾驶的“破冰之旅”,才刚刚开始。
作者:无名 来源:无编人员
来源:常州焦点